第167章 抗清洪流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7章 抗清洪流 (1 / 2)
        阿济格惨败身死,多铎率部北逃暂且不表,就在清军西征李自成节节胜利之际,远在北京的多尔衮却下达了一个昏聩的命令:清占区所有汉人军民不分老幼全部剃发易服,如有不从者以反叛论,立即处死!

        此令一出,立即引起了清占区民众的强烈反对。原来自阿济格、多铎两部兵锋横扫直晋两省以来,战事极顺,不但直隶全省早已在清廷掌控之下,就连占据山西的李自成也被赶出山西,清军所向之处尽皆无敌,不但让多尔衮声威日盛,也滋生了他的骄傲情绪。

        十月间,见北方基本大定,多尔衮着手理顺清廷事务,除了改革基本政务外,有两项政令引起巨大反响,一个是满洲贵族的圈地行为。清军入关站住跟脚后,大量的满洲贵族也相继入关,早先因为稳定的需要,在多尔衮弹压之下尚无出格举动,后来随着战事的顺利和统治的稳定,这些贵族对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多次要求多尔衮下令在汉地恢复关外的奴隶制度。

        一开始,在洪承畴等汉官的建议和阻止下多尔衮不予理睬,而是采取怀柔的方式,笼络前明士绅,安抚民众,积极恢复生产。但架不住大部分贵族的抗议,多尔衮压力陡增,每天都要接到无数上书和投诉,搞得他相当恼火。但这些人都是满洲的老派贵族,他也不敢态度过分生硬,只是一味的以求稳为由虚与委蛇。

        这样一来,满洲贵族渴望的奴役汉人和搜刮财富的梦想便告落空,许多本来支持多尔衮的人也在私下里产生逆反情绪,不得不引起多尔衮的高度关注。因为满清虽然已经称帝建国,但骨子里仍是一个贵族奴隶制社会,贵族议政的制度可谓深入人心,拥有极高的权力,若是绝大多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多尔衮,那即便他权力再大也要被迫下野。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多尔衮无疑将是致命打击。

        多尔衮虽有雄才大略,一来受制于满清祖制,而来受限于当时的时局,反而不如洪承畴等汉臣看的长远,加上前方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渐渐的认为大清根基已定,是时候恢复关外的一些制度了,这样不但可以笼络人心,还为自己下一步的称帝扩大影响力。

        在这其中,同属于摄政王的济尔哈朗也撺掇他执行祖制,而且态度非常坚决。济尔哈朗一出面,事态已经是不能再让他有敷衍的余地了。再三思虑之下,多尔衮还是拒绝了洪承畴的劝阻,下达了圈地的命令。

        但他也同时下令,不得伤害人命,算是对广大汉臣和汉人的维护。即便这样,这一政令还是引起了北方汉人的不满。好在在他的弹压下,未出现暴力抗拒事件。而且满洲贵族的圈地刚开始也只是在京畿周围搞“试点”,并没有扩大,因此没有出现大的暴动。

        而接下来的一个政令却令刚刚稳固的大清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那便是剃发易服令。

        汉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视衣冠服饰的民族,自周代确定礼仪制度以来,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民族文化中,衣冠服饰变成了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汉族的象征之一,古代汉人对自身的形象十分注意,这种文化意识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甚至看的比生命更加重要。

        古代有不少少数民族政权在占领汉地已经都实行过改易服饰的政策,包括鲜卑、辽、金、元、西夏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无疾而终,没有贯彻到底,可见汉人对此的抵制心理。

        每次的制度的改易都伴随着剧烈的动荡和残酷的屠杀,清廷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还是济尔哈朗的建议,认为北京已定,大清在北方已经站稳脚跟,若不恢复大清旧制,何来大清子民一说?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几乎全部满洲贵族的响应,他们立即上奏皇帝和多尔衮,要求在汉地实行剃发易服。

        当时已经入冬,山西已经被大清占领,飘飘然的多尔衮并未注意到先前的圈地行为已经为他埋下了不小的祸根,而是认为大清定鼎中原已经是大势所趋,自己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大影响以便尽快的登临帝位,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将洪承畴的苦心劝言抛之脑后,断然下达了剃发易服令!

        这道命令是十一月末颁布,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不但清廷内的绝大多数汉臣上书要求多尔衮收回成命,就连北京城的无数士绅也都聚集到皇宫大门,跪请朝廷废除这一法令。只有吴三桂、洪承畴等资深汉臣不敢轻易露头,只能以沉默对待。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多尔衮大怒,仗着满人的支持,开始了对反对派的大肆打压,朝廷内的汉臣有反对者被纷纷投入大牢或被强行抓起来剃发,对外则将敢于露面的汉人全部抓起来逼迫他们三日内必须剃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