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新皇即位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6章 新皇即位 (2 / 2)
        众人的猜测很快得到证实,王承恩抵达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崇祯皇帝的死讯,第二件事就是详述了北京陷落的始末以及太子等三王的下落,让众人高悬的心终于放下,看来拥立朱由崧这件事做得不错,皇帝和众皇子都遭了难,自然再无羁绊。而长平公主也没有反驳王承恩的话,看来北京的局势已经板上钉钉了。

        而王承恩接下来宣读的一份崇祯遗旨却掀起了一阵波浪,遗旨中明确表示,不论是太子即位还是其他宗室即位,都任命朱浩为辅政大臣,可敕封为摄政王,总领大权。这封遗旨让一直兴奋的马士英都有些措手不及,不过朱浩成为新朝第一人已经无可争议,想想也就释然了。

        遗旨一出,众人都有些哗然,许多人的第一想法便是这是朱浩伪造的圣旨。但看他风轻云淡的样子显然是不怕质疑。一边的长平公主也面色凄然的承认了这是父皇的遗旨。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怀疑,当下便有东林党人怂恿大学士魏炤乘等人亲自上前辨认圣旨的真伪,经过数人的辨认,确认此封遗旨的确出自崇祯皇帝之手!遗旨之事再无可辨。事已至此,反对派即使不乐意也无法明说了,只能违心的表示遵奉遗旨行事。

        三日后,朱由崧在南京皇宫奉天殿登基加冕,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同时大封文武群臣,朱浩为摄政王,总领全**政大权,特赐御前不跪不趋的特权。马士英为内阁首辅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朱浩处理政务,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而兵部尚书一职则由朱浩的老丈人孙传庭执掌。孙传庭是崇祯皇帝身边的老人,由他出任兵部尚书,即便是史可法也不得不服,无从反对。

        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因此史可法已经被排挤出权力中枢。他明知自己已经将新皇得罪,索性以退为进,以江北不能没有重臣督师为由,申请到江北督师,而江北大半是朱浩的地盘,怎容许外人染指,在征得马士英同意后,朱由崧下旨封史可法为凤阳总督,接替马士英督师淮阳。七月十七日史可法出任督师。平心而论,朱浩对史可法的人品和风骨还是很欣赏的,但此人有些顽固,不堪大用,因此朱浩并未干涉他的去留。

        史可法的离去,使得南京东林党失去了一个骨干成员,剩余的东林党人虽然仍有一些影响力,但已大不如前,只能在字面和舆论上做做文章,面对朱浩雷厉风行的推行新政,他们无可奈何。

        而掌握大权的马士英对朱浩的新政早已向往,从本质上来说,马士英此人虽然贪权,然不失为一个有识之士,因此朱浩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政治盟友。

        在此之前,朱浩授意朱由崧成立了一个新政部,由王夫之任部长兼任内阁成员,位列六部之上,全力辅助马士英在江淮推行新政。不久后,朝廷又任命王夫之兼任吏部尚书,张慎言改为刑部尚书,彭志刚为右都御史。至此,东林党派已经基本退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所有要职中,朱浩自己人占了一多半,而拥护他的人又把持了另外一部分,新政得以顺利实施。

        拥立新君的事情便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在此短短数月内,大明朝廷的权力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东林党人完全失势,改变了以前文官当政的局面。无论是朱浩还是马士英等掌握核心权力的人都是武官出身,标志着大明朝进入了武官当政的时代,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有着巨大的竞争力。

        而且在朱浩的掌控下,新皇帝朱由崧几乎不问政事,整日躲在后宫吃喝玩乐,本来他的体质就不好,极度的酒色让他身体迅速垮了下来。

        朱浩终于掌控了整个大明朝的大权,尽管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但他有信心用这半壁江山创造新的盛世。而因为开始推行新政的缘故,他新建立的新政部很快成为内阁下第一要害部门,将财政权和人事权全部拿到自己手中,以王夫之为首的徐州派新式官员很快掌控了新朝的大部分权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