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5章 风起云涌 (2 / 2)
“这个王爷大可放心。其一,论血缘其他宗室无人可比,其二,论实力有您与老夫牵头,拉拢一批大臣还是没问题的,尤其是您的影响力足矣!”马士英道。
“那这样,南京方面就由您老出面斡旋,若必须要本王出面,只管知会一声。”朱浩下定决心道。
“王爷静候佳音,必不辱使命!”马士英喜道。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朱浩的崛起不可阻挡,只要自己依附于他,必会入驻权力中心。历史上,马士英拥立福王乃是受迫于手下的实权太监卢九德和其麾下节制的高杰、黄得功和刘良佐三大总兵,而这次的拥立事件,则恰恰相反,马士英为讨好朱浩而主动提出拥立福王,无形中削弱了三镇总兵的影响力。
正在两人讨论新皇拥立问题的同时,南京方面也掀起了一阵争论。
当时的南京虽然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大明陪都,但实际权力对全国范围来说却并不是很大,掌握南京实际权力的只有三个人:兵部尚书史可法、守备太监韩赞周、南京提督张振宁,也就是朱浩的二表哥。张振宁靠着父亲张庭春的能力和朱浩的关系,早在几年前便调回南京,入驻南京的权力中心,实际上是代替父亲的权力。
但能影响整个江南局势的却并非只有这三个人,江南是东林党发祥之地,东林党的成员在这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对整个局势也有着左右的能力,这就是让朱浩担心的地方。
五月二十日,即在北京失守十天之后,消息就传到了徐淮。除福王世子朱由崧避居徐州外,潞王朱常淓以及周王、恒王都因逃难泊居于淮安城。朱由崧和朱常淓也必然想到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前途可能发生的影响。但朱由崧丝毫不怕,因为之前朱浩秘密将他接到徐州时便透露了口风,只是漠然的看着朱常淓派人四处奔走。
六月初,北方的消息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处散播开来,不久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祭祀檄文,表达了对崇祯皇帝的哀思,同时着手准备拥立新皇承续大明皇统的重大事宜。
以血统亲近而言,神宗皇帝的子孙存世的还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淓。按照封建伦序观念,自然应该首先考虑福王、桂王、惠王。而在三王中朱由崧又处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三藩中福藩居长且桂、惠二藩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朱由崧援引“兄终弟及”继统更为适宜;再者,桂、惠二王就藩于湖广,在张献忠作乱时逃往广西,目前虽然回归本藩,距南京较远,福王却近在咫尺。福王朱由崧在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事实上,当时的有识之士包括朱浩这个野心家都主张由福王朱由崧继统,然而,江南士绅中的一部分东林党人却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福藩继统,原因是朱由崧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宫廷三大案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为东林党魁,他数次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支持者甚众,其中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等知名人士。一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史可法是倾向于东林党的人物,他内心里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但又认为应该按伦序迎立神宗的子孙,因此心理极为矛盾。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福王之中选定一人。
没想到正中马士英下怀,马士英展开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但史可法始终心存顾虑,不敢苟同。让马士英大为光火。史可法离开后,马士英立即打着朱浩的旗号和凤阳总督的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
当南京各大臣被韩赞周邀请到家中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时,不少人感到震惊,他们中史可法还准备亲自到徐州拜见朱浩,劝说其拥立潞王,一见朱浩也是拥立福王,全都大惊失色。但是他们没有兵权,在这个拳头为尊的乱世中失去了发言权,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而逃到南方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一度支持东林骨干拥立潞王,当他得知朱浩的意思后,也是大惊失色,为了平息朱浩的怒火,连忙发出声明,加入了拥立福王的行列。至此,南京再无大的反对声音,六月末,福王继统已成定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