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观《出路》有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观《出路》有感
        看完郑琼拍摄的纪录片《出路》后,我的内心不得不称赞一句记录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也很令人深省。

        郑琼导演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3个孩子,第一个是甘肃山沟沟里的小女孩马百娟,第二个是湖北的高三复读生徐佳,第三个是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

        其实,在开始初镜头在三个家境不一的孩子身上转换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阶级性和教育的不公平。

        不同的阶级影响了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料。

        马百娟深处于大山之中,家境贫困,一日生计离不开各种琐碎的农活和紧张的家用算计。学校里仅仅有着一个乡村老师,教材也只有一本书。马百娟也只能整天奔忙于农活,只有宝贵的上课时间为她的学习提供一点喘息的机会。而在家长观念上,文盲的父母每天都正确地给马百娟灌输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总不能责怪她文盲的父母。

        徐佳身居城市,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徐佳在考上大学前,每天都努力在书堆里。在他妈妈的眼里,也是希望儿子考个好大学,有文凭才好找工作。这种想法,也是大部分中国家长内心的真实反映。而徐佳的经历,也是千千万万的中国考生的真实体现。

        袁晗寒家境优渥。她家也是书香门第。从下她就享受着一般人无法比及的条件,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她都上着最好的学校。高中辍学迷茫的她在妈妈的帮助下在北京郊外开了一家咖啡店。后来只身去往德国,停止一年后考上了自己原本喜欢的大学。大学期间像丢了自己的钱包这种对一个学生来说无法弥补的意外也被她和她妈妈在聊天中一笔带过。

        三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显现出来的阶级性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人们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

        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到,社会的阶级性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资料、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的区别,还有对他们父母看法、自我思考和人生轨迹上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

        联想到人的身心发展的那一课,再看到纪录片所蕴含着的深刻内涵,我意识到,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遗传因素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环境带来的影响确是可能跨越几代人的。

        一定程度上,马百娟比较差的学习情况不仅来源于教育的各方面,也来源于父母的遗传(有数据分析称,智商是会遗传的)。而马百娟的出身,也注定了她的人生轨迹。纵使国家整体在不断富强,她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一些观念却没那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她父母没能力提供她良好的环境,只能期盼着长大后嫁个人家,随夫家生活。在我看来,她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在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她即将出生的孩子也是如此。

        反观袁晗寒,书香门第的背景,使她一开始就站在众多同龄人的前列。她的绘画天赋或许是父母遗传而来,但也无关紧要了。在我看来,纵使她出身很好,但其实很大程度上人生的轨迹也是可以预料的,也是注定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境优渥,所以也注定了她与徐佳、马百娟并不一样,不可能过上跟前两者的人生;而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则是给她的人生指了一道方向,家境的富足,为她的艺术上的道路作了保障。可以预想的是,她将来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所以说,阶级的存在让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世代存在,而遗传因素带来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对于环境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出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也一直在思考。

        纪录片中反映的问题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所以,我一直坚信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建设完毕,实现共产主义,相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将彻底成为过去。

        但现在距离理想中的社会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所以我想无论现实怎样,我们都应保持上进的心态,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