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似有神助。水产局管这个项目的科长,引荐了一位黑膜推销员给他们。使整个改造少走了很多弯路。推销员实地看过之后,给出了一套方案:原农用底膜干脆废弃。用挖机,抠挖出小池的锅底。多余的沙,垒中间的“十”字坝。不够再从池外取沙填充。八条新坝和十六个小池底,均用一毫米的加厚黑膜剪裁、焊接、复盖。整个工程,省工、省钱,而且还快。他去台湾等很多地方看过,现在养虾新模式,膜底根本无需盖沙。膜相当结实,用个七、八年无大碍。

        他又看过基地的进水、储水池。几十亩的水池,利用岸边凹地,围堰而成。涨潮时开闸进水,退潮时关闸储水。所有的虾池均在围堰池里抽水。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端是,池里的水经过沉淀、暴晒,益于海藻繁衍。弊端是,排水口离进水口不可能太远,所以污秽之水,尤其是病虾池排水,往往回流入围堰。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加之供水管理问题,沉淀污泥的清淤问题,矛盾越来越多,积重难返。长久下去,终有矛盾总爆发的一天。现在台湾等很多地方,都摈弃了这种取水方式。而改为打三、四米直径,十多米深的井,抽经沙滤的海水。避免了弊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竹香大受裨益。想深入了解水井怎么打。推销员弄不太清楚。给她留了朋友的电话。如果需要打井,可以联系他的这个朋友。

        改池完工。新问题又来了。原来四个大池,每个池,配备了六台2匹的四轮打氧机,一共二十四台。现在改成十六个小池,每个池,虽说只需配四台1匹的二轮打氧机,但数量总归是要六十四台。缺口是四十台。打氧机的问题,倒逼他们想办法解决。

        汪总懒得算细账。“四十台就四十台。不就五万来元钱嘛。该花的怎么省也省不下来的。”

        竹香则不然。她根据之前养虾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虾生长各阶段的需氧情况,以及粪便、污秽排放量大小。在纸上写写画画,反复推敲。提出了个新的养殖模式:四个大池,各划一个小池,计为一个单元,共分四个单元。养殖以90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单元养水培藻,配一个小打氧机;第二单元放苗,配一大一小两个打氧机;第三单元养半成虾,配二大一小三个打氧机;第四单元养成虾,配三大一小四个打氧机。这样循环养殖,算下来,原来的四轮打氧机得以充分应用。只需添置十六台二轮打氧机,就可解决问题。每单元之间养殖时间,设定相隔20天,便于操作;把不同时期的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里,也规避了风险。

        新模式一提出,他就觉得切实可行。不禁对她刮目相看。不得不承认,她的确已经脱胎换骨,变得越来越能干了。

        一轮养殖下来。他们大获全胜。连同第一造剩余的几万,已差不多赚回投资款了。那些养日本对虾的,光算价格,忽略了产量。有的池仅有几百斤虾,能有多大个赚头。最主要的是耽误了时间。不可能为了改池,而舍一造虾不养。只好等进入冬季,才得以腾出时间。整个养殖基地全部改池,推行这一养殖模式。一大变四小,池增加三倍。养殖人员也得相应增加。他们养这轮虾之初,就已经增添了二户贫困户。整个基地改造下来,又解决了一批贫困地区的人员就业。

        市扶贫办大喜过望。汇报上去,上面非常重视。召集各县、市扶贫办,到这个扶贫基地。开了表彰、推广现场会。贫困户及其他养殖人员,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和途径。推出代表,向上面扶贫办的领导提要求。希望能支持他们在银行贷点款,自己也想法凑点钱。依靠基地这个平台,每户建一、二个这样的小池。通过养虾,快速脱贫致富。

        市扶贫办接到上头的指示。求功心切。觉得建新池见成效太慢。不如收购几个池,先运作起来。摸索一点经验。再予推广。所以直接找他们商量,委婉提出他们池多,能不能让出几个。他们可以按新池的造价收购,绝不让他们吃亏。为了扶贫事业,希望他们能大力支持。话已经拔高到了这个程度,他们还怎么好意思说个“不”字。

        “竹香,你觉得对这事该怎么处理?”他现在喜欢什么事,都先听听她的意见。她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像他与她,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关系生变,还有个隐匿的原因是:他已经有点爱上她了。他在心里不得不承认,这种爱,就是男人对女人的那种爱。有时冲动起来,真想向她表白。可又不得不压抑自己。他毕竟是有妇之夫,还有孩子。

        “我认为应该支持一下。”她现在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碰到什么问题,变得善于思考。而且有了自认为正确的结论,往往不加掩饰,就直接说出来。甚至不惜争辩,不怕红脸。两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久了。自然而然,平等就替代了从属的位置。至于他对她那隐匿的情愫,以她女性这方面的敏感,也有些微觉察。但她一直把他当老板,当老师。现在更是把他当成兄长。所以不愿多想,心怀坦然,有问必答。

        “说实话,这个项目,我们是沾了扶贫的光。进基地的简易公路;高压线路、变压器;包括储水池围堰,建闸门,都是市里扶贫出的钱。要是按池承担费用,我们得多出多少钱呀。我是穷苦人家出身,知道贫穷的滋味。脱贫确实不那么容易。我们这几户贫困户,从蔬菜基地到养虾基地,一路走来,看到了致富的好途径。免不了跃跃欲试。这是件很好的事情。”

        “那倒是。小池模式,投资不多,易于操作。非常适合他们。加上养了几造,技术也过关了。要不,我们就让出一半来。四户贫困户,一家两个池。你说怎么样。”

        “我的想法还不一样。让出一半,没问题。可剩下的一半,以后的操作和协调,就不那么容易了。早先余总不是打电话来说,他认识一个台湾老板。那个老板引进了一个新的虾种,叫南美白对虾。并跟他说,斑节对虾在内地养殖历史长久,特定的病菌,分布和感染越来越广。虾得病的机率,越来越频繁,防治则越来越难。要不,干脆我们就去那边考察看看。要行的话,我的意见是,干脆放弃这边,移师那边。重起炉灶新开张。”

        “你不说,我差点都忘了。我找资料查过。南美白对虾,在国际上是个普行优良品种。养殖时间短,产量高。容易加工,需求量大。我赞成你移师的意见。再说,这边除管理和协调问题,还有不少潜在的危机。就说我们那造虾出问题。得病固然不假;但储水池的拦水闸坝,因建造匆忙,质量没注意,坝基被海水掏空,造成垮塌。因而储不了水,各个虾池多日不能正常换水,使得病情无法及时控制,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连带关系。”

        “你考虑得不错。这个基地,是扶贫基地。出现类似问题,有上面罩着,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我们不能老是享受扶贫的红利。也得作点贡献才行。所以,不如我们全部转让。按一户两个池计算,起码可以安排八户以上贫困人家。”

        “不错。以老带新,很快就可以上路。而且可以不走弯路,直接受益。如果一造成功。完全可以仿照这个模式,扩大基地规模。接纳更多的贫困人家,养虾致富。”

        “我们到那边试养南美白对虾。如果确如余总介绍的那样,我们可以把新品种和养殖技术,引到这边来。促进这边养新品种虾,也算是我们的回报。不失为一桩积德的好事。”

        既然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他们仔细商量了转让费等问题。池改造后,基本上算是新池。打氧机等一应设备,折旧也不怎么好算。反正他们靠这个扶贫项目赚了钱。说什么也得有所表示。干脆,改造的所有费用,就不再计入成本。按当初水产局收的五十二万,取个整数,五十万即可。包括住家那边的所有生产生活用品,都不带走。全部留给贫困户。也算对他们脱贫创业的小小支持。

        市扶贫办巴不得如此,欣然全盘收购。专门送了一面“宅心仁厚”的旌旗,以示表彰。感谢他们深明大义,起了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并说,他们的举动,令扶贫办开始重新思考扶贫的新路子、新模式。经反复研究,他们准备采取这种收购,或者置换的模式,把不是贫困范畴的单位和个人,逐步转移出去。再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员进入基地。把基地建成脱贫致富的优良平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