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合同一签,其余均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余总的斡旋下,找到了一个海运仓储公司合作。他们正好准备进军滨海搞越南边贸。想建几栋员工住宅楼。双方一拍即合。建筑施工队进场。工地一派繁忙景象。一个工地搞两支施工队伍,不便管理。所以他们的那栋,只好将开建时间,往后挪。

        一时没事可干。汪总回香港住了几天,看望了太太女儿。电大入学考试将近。竹香正好可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复习。汪总从香港回来,也便全力予以辅导。他觉得有点奇怪。最近以来,辅导她的时候,不再是心无旁骛。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在滋生。他常盯着她的侧影发痴。以至于她回头提问时,被弄得一激楞,满脸绯红。不过,总算还是完成了辅导任务。电大放榜。她榜上有名。

        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滨海的房地产开发,验证了这个谚语。好像一夜之间,整个行业像开了会似的,齐齐斩斩急刹车。帝都酒店退房如潮。烂尾楼比比皆是。

        余总上门。得知他们的那栋楼还未开工,替他们庆幸。“没开工倒还是好事。白得块地,连带项目一起放在那儿,以后再说。我们搭帮竹香,解决了一批楼房、别墅。后来又陆陆续续售掉了一些。现在压在手里的不多,压力不大。我想暂时放弃滨海这边,到三亚去考察考察。看看那边情况怎么样。我们在争取一个大棚蔬菜扶贫项目。项目有专项资金下拨。争的单位不少。所以,我想先运作起来,才好说话。我已租了一块地,也通过区扶贫办,与巴洪县扶贫办谈好了。第一步,先安排几户贫困户来种蔬菜。争到了项目,拿到了资金,再走第二步,建蔬菜大棚。你们现在正好没什么事。竹香应该懂点种菜,所以,想请你们帮着打理打理。反正一条,亏了算我的,赚了两家分。你们也好,来的贫困户也好,都开工资。一切都好说。”

        巴洪来的贫困户种菜不理手。汪总纯粹不懂。竹香在家开荒种菜,哪样没经历过。自然而然的成了总指挥兼师傅。因为菜地离住地有点远,余总还专门拨了台本田轿车给他们用。一个多月下来。她学会了开车,考取了驾驶执照。第一批蔬菜也喜获丰收。于是,他们每天半上午,去菜地打理。晚上,带一尾箱的菜蔬回来。第二天一大早,菜市就上演一台好戏:手拿大哥大,西装革履的老总压阵,时髦漂亮的美女吆喝。车尾箱的菜蔬很快抢购一空。日复一日,天天有戏。

        一月下来。算算账,除去运营成本,略有盈余。竹香已就读于电大业余班,学的企业管理。学校第一学期开课,其中一门课就是成本管理。她略为估算,知道照此下去,只能是花钱赚吆喝。打电话给余总。余总豪气:“扶贫项目申请失败。种菜就放弃算了。前面的事你们别管。巴洪那边,我会处理。地租还有半年,你们可以边生产经营,边作其他打算。盈余的利润全归你们。收摊时,请你们把贫困户的工资结清。多发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再发个路费给他们就行了。我这边还不错。已经注册了公司,拿了地。你们那边要是混不下去了。干脆就过来,我帮你们想其他办法。”

        他们只好骑驴找马。过了段时间,市扶贫办找上门来。因为蔬菜项目没弄成,问他们,愿不愿意参与高位虾池扶贫项目。项目由扶贫办和水产局牵头,市里给予三通一平的大力支持。投入的资金相对产出而言,比较划算。

        汪总祖辈在福建就是捕海的。他父亲到香港之初,还在海边,搞了一段时期的网箱养鱼。所以他大感兴趣。竹香也附和。在水产局的组织引导下,到雷州的一个养虾基地考察。

        所谓高位池,就是在海岸防护安全线之外,高出海平面的地方,挖个大池养虾。每个池大概十亩左右,池底成炒菜锅状。边上浅,越往中间越深。把底部的沙翻开,铺上最厚的农用薄膜,再回填盖沙。四壁用红砖舖砌,用水泥抹面,防止漏水。从海里抽新鲜海水入池。在离池边四、五米远的位置,横直拉四根绳子。用木板夹住门板大小的厚泡沫板,做成小船。养虾人用个小板凳坐在小船上,一手拉绳子前进,一手投撒饲料。池里装了几个水车似的打氧机。喂饲料时,关闭打氧机。池水旋流速度减缓,方便虾进食。约一个多小时之后,再把打氧机全部打开。旋转的水流,便把虾排泻的粪便和饵料残渣,顺池底斜面,卷到池中央。从排水孔把脏物、污水排出去。由于全人工管控,加上进排水和供氧条件优越。所以高位池养虾密度很高,产量也喜人。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好项目。回到滨海,纷纷与水产局签订了协议。设计后,计算出了成本、费用额度。因是扶贫项目,市里承担了驳接基地的简易车路、围堰储水池、堤坝闸门、还有高压线、变压器等公共设施的全部费用。养殖户只需承担自己的建池工程,加上抽水、打氧、备用发电机等设备的费用。节约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他们利益均沾。也跟着占了扶贫红利的大便宜。估算下来,每个池,费用开支大概为十二、三万元。

        汪总与竹香商量。根据资金情况,决定投资建四个虾池。因与余总的公司实质上已经脱钩,他们把本田车退还了回去。考虑运送虾饲料和日常运作,又必须要有一个运输车辆。所以,又花三万多,买了个五菱牌带货柜的小货车。

        虾池竣工。他们处理好菜地的事宜。留了两户人家,到基地养虾。开始第一造养殖,觉得新鲜有味。他们像蔬菜基地一样,每天上午买点菜,开车去养虾基地。晚上又开车回来。虾长得不错。一个多月之后,便有小指姆大小。汪总随遇而安。也懒得西装革履了。晴天套件工装,雨天穿身雨,衣。帮着捞水面上的泡沫污渍,投喂饲料。还不时到海里钓个鱼什么的,改善改善伙食。

        他教竹香学会了海泳。海里折腾一番。她完全不畏惧海上的小小风浪了。至于下虾池投饵,捞渣,当然是小菜一碟。

        第一造下来,收成颇丰。他们四个池统养,较之一、二个池的那些散养户,成本节约不少。所以他们净赚了差不多二十多万。以此类推,再养二造,回收成本绝无问题。

        可是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十月之后,气温逐降。虾的进食量大减。生长放缓,抵抗力降低。染病的机率大为增加。基地也没个真正的技术员把控。各个池相继出现问题。他们有个池的虾首先发病。而且来势凶猛,难以遏制。没几天,整池虾就死得差不多了。为了不至于传染其他池,他俩商量之后,果断排塘。然后全池石灰消毒。用高压水枪,冲洗脏沙。

        这下可把他们给累坏了。经常一大早就得去,满天挂星才回来。劳动量逐增。竹香以前干体力活有基础,还能对付。汪总可给累趴了。常常发无名火。有时路上堵车,总是不耐烦地猛按喇叭。碰到前面车上的人回怼,又知道是自己态度有点过火,只好赔笑脸道歉。所以她主动担纲洗衣、做饭、开车。尽量让他多休息。平复烦躁情绪。不久,第二个池又发生了类似问题。他有点信心丧失,变得什么都懒得搭白。她确有女人的韧性。不怕劳累,带着员工一块消毒,洗沙。

        最后两个池虽然救了下来。但虾长得参差不齐。收虾的看过之后,提出虾是空运北京,客户对个头有要求。可以多给几元钱,挑选大的打包空运,小的倒回池里再养。养到春节,个头也上来了,价格也上来了。他们想想也对。没过多推敲,就同意了。结果,始料不及的情况出现了。因双方没说定衡量大小的标准。起网的时候,跟车来的十余个拣虾妇女,只管拣大的。挑出中、小的,包括比较大的,全部都倒回池里。他们拦了这个,漏了那个。根本就阻止不了。平白被忽悠,吃了个大哑巴亏。最要命的是,因为挑来拣去,倒回池里的虾,不少有了应激反应。体质较差的,根本就不怎么吃料了。泛滥开去,几天之后,两个池就没法控制了。没办法,只好忍痛降价,全部甩卖。上造赚的钱,被亏掉了一半多。

        水产局的所谓技术员建议,第三造养日本对虾。说是日本对虾耐寒,适合冬天养。白天钻进沙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吃料少,也不用开多少打氧机。而且价格是斑节虾的三倍。他们被收虾的忽悠过一次。这次没有跟风。而是痛定思痛。想法从香港、台湾弄来一批有关书籍,认真学习研讨。他们一致认为,第一造因为是新建的池,沙干净,无任何病菌。加之刚好气温较高,适合斑节虾生长。所以,养殖技术显不出作用。随便养养,也获丰收。第二造养殖条件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则,池太大了。打氧机相对就太少了,水根本就打不转。粪便污秽卷不到池中间的排水口,就排不出去。日久天长,把沙底污染了。容易滋生细菌、病毒,也容易积淀亚硝酸盐。引起虾染病,甚至慢性中毒。

        他们决定将池改大为小。至于怎么个改法,两人发生了争执。他主张一分为二。她则主张干脆一分为四。理由是:只需垒两条坝,就可以隔出四个小池。小池均往中央排水口排水,也蛮就势。造价多不了多少。风险却降低了。比如,一个大池养一万斤虾,养成率极低。而拆分到每个小池,才二千五百斤,随便即可达到。小池面积小,四部打氧机可以把水彻底搅转。粪便污秽,容易卷到中间排出。虾发病的概率大大降低。即使发病,也是一比四分之一的比率……。他被说服。决定四个池改为十六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