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个年代曾是“饕餮大王”
那个年代曾是“饕餮大王”
我小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候虽说不像父辈们那样饿肚子,但是社会物资也不像现在这样很充足。正是这样,那时的我却很“馋”,成了名副其实的“饕餮大王”。
一日三餐再加上馒头
最初记事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黄岗寺还是生产队。妈妈在家里做的一日三餐:早晨玉米糁,中午面汤,晚上汤面条。吃的菜,是生产队里剎出来的菜叶子,歪瓜“烂”果。至于好菜,装上架子车送进厂里,支援工人“老大哥”了。我记得曾经郑密路上,到了冬季,菜农送过冬储备菜的架子车队,络绎不绝,形成亮丽的风景线。送到国营蔬菜店,可以得到菜票,计工分,年终可以分享福利。中午晚上也吃馒头。妈妈自己蒸的。那时候蒸出的馒头也大。其实那时候人们家里的锅大,碗也大!妈妈蒸馍用小麦面粉。接不上去的时候,也蒸过玉米面粉。那时候馒头蒸好放凉,放进馍篮里,然后挂在屋梁的钩子上。直到我上小学时,在我去学校之前,妈妈还会在我书包里放一个馒头,害怕我上学饿着。到了学校,下课了,我就拿着馒头在同学面前显摆,心里很是得意。有个同学眼馋求我,我就掰给他一点。那时候,吃肉要到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到邻居家挖碗面,借个鸡蛋是经常的事情。那时候也特能吃,还是赶上吃饺子、笼面、大锅菜吃个三四碗不成问题。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家里的鸡子鸭子死了,说啥也舍不得扔掉,开水烫烫退了毛,炖炖一家人就吃了。
街巷经常出没小商贩
那时候,黄岗寺村南头有个国营供销社。老爸老妈教育自己孩子,小孩子花钱不是好孩子!所以买东西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最喜欢的就是胡同小巷里拨浪鼓响。我兴奋得顺着声音跑去。挑货郎摊的,放下箱子,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的针头线脑。里面也有小孩子吃的铅笔糖,糖豆。当然也有号子、口哨什么的。要是大人跟着最好,能买到一小盒糖豆。街巷里也有卖冰糕的小贩。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放着白箱子。隔着小棉垫子。经常院墙听到“火车头”牛奶冰糕,五分!慌忙向爸爸妈妈要钱,动作必须得快,嗓门也要大声点。即便这样,卖冰糕的一眨眼就不见了,留下来的是懊丧和爸妈的安慰。也有商贩留下不走忙到混天黑地的。那是爆米花的师傅。爆米花的师傅一来,大人、孩子得到讯息,立刻排队,长长的。爆米花的摇着黑锅,加着炭火,人们的心情随着火苗,跟着爆响一次又一次兴奋起来。
小院里吃出不少花样
我家的老宅子,在郑州烈士陵园南边,也就是现在的南三环桥下。那时候沟沟坎坎的。我家就在沟沿上,那时候,院子里种着榆树、槐树、桐树。春天一到,先是爬上榆树捋榆钱,一串一串,真好看。接着竹竿绑着镰刀钩槐花,雪白雪白的,真诱人。这些“食物”,就连大人们也喜欢吃。小孩子还吃“桐花”。桐树叶子没长成的结出了粉红的花朵。小孩子爬上去,攀几枝下来。花朵去蒂,嘴一吸里面的花粉,竟然甜丝丝的。这东西大人是不吃的,却是小孩子的最爱。到了夏天,更吃出了惊奇。在院子里逮爬叉(蝉)。逮爬叉一般要到晚上,或者雨后。逮爬叉需要经验,一定要看地上的小洞穴。大的已经爬出来变飞了。逮逮到爬叉可以烤着吃,也可以油炸。现在看来,爬叉是中药,食用对身体健康有益。更好玩的是,那时我家还有个洞穴,确切地说,那是地窖。下面藏着红薯、萝卜。那时我还小,坐在荆篮里,被哥哥吊着下去,觉得地窖很深,下去以后黑漆漆的,很刺激!
田野上到处诱人美味
到了田地里也能找出吃的。大人们挖野菜,比如马生菜,面条棵、猫妮菜,扫帚苗啥的,五花八门。河西金水边,坡窑上有酸枣树,果子熟了,吃起来很酸,很过瘾。也有枸桃树,枸桃芯拌面蒸菜味道很美。扫帚苗蒸菜还好。最初,育红班(幼儿园)老师带着我们道河西(黄岗寺金水河边)去玩,大家动手找毛毛根。毛毛根一节节,吃在嘴里脆甜。也有药用价值,补血。麦子快熟了,掐几捧青麦穗。放在火苗上烧。用手搓搓去皮,吹一吹,吃到嘴里,很劲道美味。玉米地里,撇一根“甜杆”,一定要撇那种根部红红像个火苗似的汁水甘甜。青火苗的那种,郑州话说是“骚”的。到了庄稼地,还逮蚂蚱,烤着吃,面香面香。包产到户后,在菜地里吃黄瓜、番茄、茄子、萝卜。小葱、大蒜也有的也要尝上一尝。在大田地吃烧红薯、烤玉米,剥花生。小时候为了“吃”,还铤而走“险”,去村西苹果园里“偷”苹果。看果园的人一声断喝,吓得我们这些孩子撒脚就跑。摸过邻居家鸡窝里的鸡蛋。人家晒着孵化的鹅蛋也摸走了。妈妈知道后,拉着我去向人家道歉。
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在如今依然很有意义。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