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

  小时候那阵子,也就是1980年左右,很环保。比如说上街买东西,都挎个篮子或者拿个布袋。家里有洋车的骑洋车。这是农村人管用叫法,其实“洋”也就是时髦的意思。没洋车的,拉架子车或者趁别人汽马车。咋叫汽马车?因为那时农村赶脚的用的车子其实也是架子车,只不过马拉着走的,轱辘是充气轮胎。乡下的公路上经常看到牲口的粪便。不像现在出行汽车了,出门私驾或者公交,再不了骑电动车,很方便。

  那时到供销社里买东西,不像现在都装塑料袋。妈妈老让我去买东西。供销社里盐和酱油都是散的。要从家里带盆带篮子。酱油呢,营业员打开池子的木盖子,用木提往盆里舀。供销社里卖点心,都是用很厚的纸包好。然后随手一拉空中悬挂的草绳子。呼啦啦一阵响动。营业员双手翻飞,很快缠好包好。接着一拽绳子。点心就递到顾客手里了。这也很环保。咋说呢,过去家里人来个客人喝酒,剩下的瓶子也不舍得扔,都是用来装油盐酱醋了。

  供销社里很少有卖的大多数是布匹。人们总认为买衣服很难合身,而且很贵,买了吃亏。会做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让营业员尺子量好尺寸,裁下来用纸包好回家自己做。那时的衣服好像没现在结实。划个口子,烂个袖子的事时常发生。我穿过绿色的衣服和蓝色的衣服。看看现在的年代剧。衣服都是我哥哥穿破穿烂穿不上的打给了我。因为家里我最小。我穿不了了,妈妈就会装进布袋攒起来。农闲时,搅盆浆糊,七拼八凑地粘成一块布板。然后一块块贴在迎着阳光的墙上暴晒。一段日子后揭了下来,妈妈拿着旧书本剪成的鞋样,比着裁剪出了不少鞋帮和鞋面。妈妈手里拿着针锥,戴着顶针,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为我们精心做下了一双双软和的鞋子。这种节约也算是一种“环保”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喜欢的、过时的,都往垃圾桶里丢。真可惜。好在每个有衣物回收柜。重新利用,对环境也是很好的保护吧。

  那时住的房子也环保。我记得我家里墙面脏了,直接贴上报纸。房顶也是报纸吊的顶。那时地面没有地板,连水泥地都不是。窗户是木窗棂,糊着白纸。我最喜欢的是过年。过年了,家里就可以买年画贴了。屋子里就一下子变得花花绿绿。我记忆中的年画有现代的,有古典的。这些回忆我特别深刻。我的家里有《***在首都机场》,《王老虎抢亲》,《武松打虎》,《蝴蝶杯》,《罗通扫北》。每天睡觉醒来,看着这些床头故事,怪有意思。那些都成了过去时代的印象。

  那时吃的粮食也是自己种的。丰收时,农民往粮所送粮的车队迤逦数里。蔬菜也往城里送,可以换菜票到手里,过年过节队里可以分到红。家里余粮经过精心设筛选,拉到村上的磨坊里磨成面。农村家家小院里外,随处可见猪圈、鸡舍、马棚等等。走到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鸡鸭乱跑,白鹅走路晃着屁股。自己家饲养的鸡下的蛋,用现在话来说属于绿色环保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那时家里有垃圾堆。生活垃圾混合上秸秆,当成肥料架子车拉进农田,可以保证一季度的丰收。

  过去那么环保节约,但是属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卖粮食要用粮票。买不要用布票。卖煤要用没票,不是工人,想手里多搞些有多难。看个电视,得跑人家家里。信号不好,天线转来转去,也是满屏雪花。想看个连环画还得借别人的,由于单本,情节不全,让人意犹未尽。露天电影都是放映多少年的老片。就是那样,还是人满为患。晚上常停电,总是熬油点灯。蚊子叮咬,苍蝇乱飞,老鼠成群也不稀奇。当时的大多公交车车顶是苏联引进来的款式,面包型的,白色车顶,车围红色或者青色的。车很短小。等个公交迟一旦错过,一天都白等了。衣服品种单一,不结实。吃的油是棉籽油,或者猪肉脂肪油。粮食吃的都是玉米面粉小麦面粉。小麦不下来根本吃不上。村外头来个换大米的,稀罕的不得了。挣着拿玉米小麦去和人换。天天白菜萝卜的,吃得也腻歪。家里住房一家人挤在一块。床少了砖头蛋儿垒成铺上稻草被褥算是一张床。下雨了房顶漏雨,屋里稀里哗啦乱成一片。再加上妈妈把鸡也养在堂屋门口。对现在来说真的恐怖的让人怀疑人生。

  现在普通老百姓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衣食住行向着时尚和高端发展,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福利,以后的人们生活会进一步提高,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