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陈家宅院 (1 / 4)
陈家的宅院,位于山阴镇东隅,门向东南,是坎宅巽门的吉宅布局。内院南北狭长,栽着十多株青竹,葳蕤葱蒨,亭亭净直。
北侧的中厅里,入门正对的板壁上居中挂着工裱好的牌匾,匾上是隶书写的右“勤”左“思”二字。匾正下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气韵生动,远望而不离座外。画左右是一幅对联,上联“诗书执礼”,下联“孝悌力田”。
板壁前置着一张红木长条案,正中摆着一架白玉座插屏,左右各一只梅瓶。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经了数十个年头,已显得老旧,但擦拭地一尘不染。
厅东首置了一张圆桌,桌上摆着一碗五香花生一碟炸蚕豆和一盘酱牛肉。桌旁坐着两个男人正饮着酒,酒是自家酿的竹叶青。
“今晚这雨,也不知桑干河会不会有汛。”说话的是山阴县的知县刘福升,四十多岁年纪,身材已发福,一张国字脸红光满面,脸上的肉挤得眼睛有些显小。他身着绫罗织的红色团领衫,胸前补子绣的鸂鶒栩栩如生,遮住了挺起的官肚。
刘福升官声甚佳,美玉微瑕的是他平日里颇好口腹之欲,也总贪饮几杯。他好酒,酒也是好酒,可此刻他却没有饮酒的兴致,微微抿了一口,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同桌而坐的是陈家的主人陈君朋。他年纪同刘福升相仿,头戴方巾,身着玉色圆领大袖衫,方面微须,唇似丹漆,原本明亮的双目此刻已显出几分醉意。陈君朋祖上三代皆有功名,是晋直一带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他于宣德初年高中了二甲十三名进士,后入朝为官,与同僚政见不和,兼之生性疏懒,索性辞官回乡,焚香煮酒,弹琴赋诗。
陈君朋听了刘福升的感慨笑道:“是幻难成真,是对终非错。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衣衫散乱,歪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手肘支在膝上,呷着酒,右手手指轻轻叩着桌子。他懂酒,好酒,却不酗酒,嗜酒;他并非酒鬼,只自诩酒客。他又向刘福升劝道:“天威不可测,尽人事已矣。又何必烦忧呢?即便忧愁,此处也有解忧之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是清酒,杯非金樽。酒杯是陈年的古藤杯,比起金樽来,喝起竹叶青更增风味。屋外的雨不见停歇,刘福升小酌了一口,也不见开颜。
若一人为官在乎的是“官声”,而不是“升官”,那他多半不是昏官赃官。若一人为官年多,且官声颇佳,却还仍是个正七品的知县,那他或许是个好官,也是个清官。可好官清官也有难处,何况刘福升只是个小小的县官。“四五个月了,好容易盼来一场雨,又担心起洪涝来。是旱是涝,苦的总是百姓。”
陈君朋斟了一杯酒,洒了小半,心疼地用手指蘸了,吮嗦着,“你说是旱是涝,苦的总是百姓。”他顿了顿,睁开了半眯着的双眼,“风调雨顺,百姓就不苦了么?”
刘福升轻叹一声道:“年景好的,有饭吃,有衣穿。再多的,也难奢求了……”
陈君朋回应道:“你所谓的年景好,不只是风调雨顺,也在于朝政清明。”他又饮了一杯,已有几分酒意,满脸通红,醉眼朦胧,支着脑袋继续道:“朝政清明,何其难也?君在上,民在下,君民之间,隔着一层,不,很多层,官。官者,管也。管着一方百姓,可心里是否真装着一方百姓?‘千里做官皆为利’,说十官九贪,或许过了点儿,也只是过了点儿。也有不图利的官,图什么?图名。说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多的只是沽名钓誉之徒罢了。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追名逐利,而是一心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吏,本就少之又少,其中的能官干吏,更是凤毛麟角。”
他续上一杯酒,也续上一席话,“何况如今的世道,英宗皇帝年齿尚幼,朝中三杨年老力衰,宦官王振一派逐渐得势。那些人懂权谋之术,未必懂治国之道。朝中专权结党,地方上行下效,更是舞弊营私。天下士子报国无门,好不容易入室为官,却难免受人排挤诬陷。唉,十年寒窗苦读书,到头终被读书误。久而久之,能明哲保身,持操守节已殊为不易了。要是我还在朝为官,说不定已然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了。来,喝酒……”
陈君朋一饮而尽,刘福升也陪了一杯,听着陈君朋滔滔不绝地继续道:“治河、大工、边防……大事小事,哪件不需要钱财人力?最终承担的,都是百姓。在三令五目的苛捐杂税下,免不了各级官吏中饱私囊。”
这道理刘福升当然明白,只是听了后依旧郁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不禁摇头叹道:“朝廷也该整顿吏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