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31 制糖工厂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31 制糖工厂 (1 / 3)
        长安城整体上的布局是东贵西富,人口分布上是北实南稀。

        大通坊在长安城最南边,距离南城的安化门只隔着一个大安坊。坊内住户稀少,大多数地方都是被商行买来用作仓库或者垦荒。

        在这里买地是因为这里的低价**,南城不管是长安县还是万年县都是长安城内的贫民区,这里的人们大多贫弊,地痞无赖子更多。

        另外一个原因选择这里做制糖工厂是因为穿城而过的永安渠正好流经大通坊。

        有水渠就可以利用水力资源,李凌打算在制糖之外再制作一个水力磨坊,这样就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白面即可以方便清风观日常饮食,又可以为周围的百姓加工面粉。

        李凌有长安县县尉陈东林和不良帅魏松作为后盾,糖厂也各给了他们两人一成干股作为拉拢他们的本钱。

        是以两人对于糖厂十分尽心,不光在买地还有招工派人看顾厂房方面都下了不少力气。

        地价虽说便宜,一亩地也要30贯钱,李凌一次性买了20亩地。

        再加上招募工人,安装工具、搭建棚房和围墙,整个制糖工厂前期已经投入了近千贯钱。

        李凌之所以打算熬制白糖就是因为这时代的白糖乃是天价,一斤白糖在西市要价接近8贯钱还不能大量供应。

        四斤白糖就可以在南城买一亩地,这是何等的暴利。而西市售卖的岭南红糖一斤要2200钱基本等同一匹上等细丝稠布,更加便宜的印度产红糖一斤也要1800钱。

        在这个斗米20文,斗面37文市场上,糖类一直都是奢侈品。

        大唐岭南和两广地区生产的糖类采用的同印度地区产红糖是同样的方法,但是由于岭南地区蔗糖品质更高,价钱相对高一些。

        印度地区产的红糖因为品质及经过蜀中的转运更加便捷,所以价格相对国产红糖便宜一些。

        印度地区生产的红糖之所以能够远销大唐还得感谢太宗时期的王玄策,这位仁兄受太宗李二旨意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法。

        同时趁机把印度的边境王朝弄了个底朝天,提振大唐声威,是个了不得的英雄人物。

        此时的唐人还没有掌握成熟的红糖脱色技术,商人售卖的白糖也大多不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