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照片是视觉的日记(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照片是视觉的日记(1)
        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用相机记录下父亲病危,用相机自拍她与丈夫车祸后,自己颈骨骨折躺在疾驶救护车的担架上,毁坏的面容和车窗上方朦胧的太阳的影像。她拍下的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瞬间,堪比极佳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1年11月,我来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汽车零部件展览。展出结束后,飞往纽约,与从国内来的女儿汇合。当时她在读架上艺术研究生,正在做当代艺术绘画方面的创作。纽约是世界当代艺术及文化中心,我们走在这个城市街道上,时不时地看到画廊,各种机构的展览馆、博物馆也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性地看画展,重点要去纽约布鲁克林地区。那里是黑人、亚裔等美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多元文化,遗存着传统文化艺术遗址等多种艺术现象。一些建筑是不超过六层的老式楼房,这个地方在未划入纽约市之前排在洛杉矶、芝加哥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有百年历史,老城就像精心打扮的半老徐娘一样。

        那一天,女儿查地图确定好路线,坐地铁、电车、汽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城市南端的海岸线和科尼岛。在电车里,我随意拍了一张城市街区的照片,阴雨天气中一栋栋暗黄色楼房,图面上还依稀可见稀疏的雨水滴痕迹。这里曾经是艺术家出入频繁之地,很多不知名的艺术家靠在这里卖画和临摹名画为生。曾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易英院长,年轻时,同许多亚裔艺术家一样去英国有名的大画廊里学画和做画廊经纪人,以谋求进入国际艺术圈,让西方艺术界认识中国画家和东方艺术。

        到了海岸边雨停了,美国最早的、已废弃的摩天轮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安静地竖立在海岸边,高高的一圈圈、一段段轮廓仿佛在向人们倾诉自己曾经的华美与光耀。远近一处处早已歇业的卖场小屋,盥洗木板房整齐地排列着,走进清晰可辨色彩斑斓的各种图画,给人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摩登时代潮流的视觉冲击。

        也可能是下雨的天气,来这的人屈指可数。在大气和海盐风化腐蚀的摩天轮前面的不远处,在长而宽的木踏上,女儿面对我,倒着行走和我说说笑笑,与我距离越来越远,什么也听不清,我拍下那一瞬间。照片上的她齐腰的长发被海风吹向了一边像一面羽扇,下身穿膝盖破洞的靛蓝色牛仔裤,脚穿做旧成磨损严重的黑色高腰皮鞋,伸展双臂,一位风华正茂、现代而优雅的女孩。画面呈现一种时空交错感,在传承与打破,经验与创造之间徘徊。

        2016年12月,我和亲家飞往南非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女婿,女儿也从美国费城提前两天先于我们到达。南非国家允许私人持枪,而且那里经常发生枪击、抢劫事件。我们一出关,一家人就坐进了租用的奔驰商务车。一落座,只见黑人司机,高大的白人保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整个车厢即刻呈现出黄、白、黑“**共同体”照片画面。

        刚刚驶离机场出口大约一、两百米,只见几辆汽车被身穿警服的警察拦截在路旁,对出机场的车辆停车盘查。而我们的车毫不迟疑、呼啸而过,因为有副驾驶白人面孔这张“通行证”。如果车辆里是亚裔面孔,多数会被纠缠很久,假如你了解他们的套路,一两包香烟就会放行。如果你在面对他的言语和行动之间,高尚情操和例行公事之间的公然矛盾时,处于无动于衷的愚钝和温和,那可就惨了。轻则耽误你的时间,并让你一天的心情都不好;重则被带去警署继续盘查。而选择荷兰籍白人保镖,自然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行程安全,我拍下这样的一幕,对藏于那种民主国家深处的个人权利处于满满的怀疑之中。

        在非洲的旅行中,我为看到的有趣的,不解的人和事,不肯失去拍摄和记录的机会。一次去南非克鲁格野生动物园的路上,看到一个令人十分诧异的场景:在路边,两个黑人青年,其中一个人在一堆土前,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往一辆手推车上装土,另外一个人扶着车把手,再将装满车的土卸在旁边。两堆土之间的距离很近,也就是隔着这台推土车和这个人差不多远的距离。见此情景我想了很久也想不通,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人听明白了并接受了运送土的指令,活干得很认真并且知道使用工具。但让发明工具的人大惑不解,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行为是未成年人的孩子一般,作为成年人行为举止愚蠢至极,心智如被穿了纸尿布浸湿了一般。

        这对我们观看者是来说是一出闹剧,对当事者是一出悲剧。是政治、种族隔离、长期的贫困的生活窘境带来的影响,这里的人不仅死于任何疾病、苦难上,还垂死挣扎在被诊断为懒惰和堕落上。事实上,两个人完全可以不通过装卸车,直接用铁锹把土扔到卸车地点这么简单。

        这个画面又把我拉回到之前在约翰内斯堡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吃饭的情形中,我看到几个黑人女服务员目不斜视、面无表情地传菜、擦桌子、摘莱。我与饭馆老板询问她们的状况,他说“她们没有赚多、赚少的想法,就是干活。“如果说她们没见过什么而木纳,倒不如说是天性使然,或者是真实表现而来得更加准确。

        一天早上,我们的车辆从约翰内斯堡出发去德班,路上我陶醉在窗外的蓝天与旷野之间。地旷人稀,野味十足,只见一望无际空空如也的大地,远方是高低不平的山丘绵延,一张人工的、因风吹日晒而发灰白的、没有漆色的木质大坐椅稳稳地落座其中,我迅速拍了下来。突兀、独特、自然、功能、丢弃,一连串的字眼被我抛向这个画面,这是干什么?人在世间行走,常常会以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想像或判断周围发生的事情和看到的事儿。这里没有深度开发的原生态,无论是俯瞰还是平视,人类即使是万物之灵也仍是其中的一员,人造物终将遭受催毁甚至消亡的厄运,而惟有大自然将成为永恒。这里自然与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艺术作品中无须作答的图画。这张照片它还彰显了这个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吗?人与大自然及万物无需遮避吗?天当被,地当床,不区别白昼与夜晚,人无需时空划分吗?走过、看过非洲人生存环境的,一定是持否定态度的。

        我们确实需要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与万物和谐相处,但我们更需要坚硬的外壳庇护我们的凡胎肉体,让我们该休息时候安心地休息,该起床的时候起床,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这在我们的处境之下本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但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却有相当可观的人群很难安心入睡。睡的不好不是精神衰弱症,而是对生存没有保障焦虑和担忧。

        从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到城里的高速公路上,我看到黑人居住区在高速公路的一侧(另一侧则是花园别墅和各种功能现代化大楼,堪比欧洲),几十万户简陋、肮脏的棚户房门挨门、户挨户,挤在一起连成片。再深入细看住房,就像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普通瓦房窗户下面自家搭的鸡窝一般。屋子前面的老人、孩子蜷缩着身体,妇女神情呆板,街边一帮帮年轻人闲散着无所事事。假如有遮风挡雨又干净的房间、清洁的水源、穿上适应四季的衣服、生病能就医、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幸福和奢望了。

        然而,进入现代文明的很多人,虽然早已摆脱了生活贫困的囧境,却走上了因过度的欲望而艰辛跋涉的路,以现实社会的力量或个人经验,压迫自已成为人设的标杆并为其目标奋斗终生。其实,人不必强求自己有多么高深的思想,不必掌握儒家的太极之拳、或者如道家的无为而不为、或者追求佛家的涅槃重生、或像学者那样有学问、像艺术家具有创造美的能力。那些都是人类自己设计的,设计者们知道人类自己很渺小和终极无意义,而找寻精神价值,生存力量及形而上的慰籍,让自己变得强大,陶醉在虚拟世界里。

        我们只求多一些内心的从容,在现实中不断成长和逐渐变得成熟,多一些人生的体验,为社会做力所能力的贡献,让生命的过程多一些色调。为此要不断地适应社会与生存环境,不执念,也不轻言放弃,不被事务的漩涡吞没。构建自己那条河流和渠道,能曲能直,能进能退,借势,顺势,成势,不免强,不造作,具有正能量。独立,自信,在独特中具有相当的契合度,与其他河流相会来增添彼此的能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包容并向外扩展,直至汇入大江大海,终其一生而成为永恒。

        我之所以将自己选择的这样的目击画面拍摄下来,是把它看作对问题或者怪异现象的一种纪念,这样的照片真正的内容未必是我全然所知。若还有其他的意义,则需要用时间解释或他者的见解,那样将会更加独到和有趣味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