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禅是脱俗的世俗
2018年1月中旬,我和女儿去日本京都旅行。所到之处印象最深的是,没走多远路就会遇见一个寺院或神社,印证了“三步一寺庙,七步一神社”的传言。在不足150万人口的京都,禅寺1600多个,神社2000余个,堪称世界城市宗教场所之最。我们来到龙安寺,它已有七百年历史,外观苍古深邃,院内一片祥和安宁。我与日本游客一样,在廊下,面向太阳,习地而坐,一坐就是十几分钟,内心平静,进入沉思状态,许久没有离开。
女儿正在做“东西方互看,抽象艺术与禅”的美学研究。我们在京都一呆就是七天,去了金阁寺、银阁寺、南禅寺、东福寺等许多寺院。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古木建筑,庄严肃穆。寺内无经无书、无香火、无祈祷,来往的人们缄默、静思。那里不像西方的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高大,人一进去就觉得渺小。是禅修之人和佛教徒出入的场所,是人们与世间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意绪表达的场合。
京都大街小巷的一座座禅院,其房屋、院落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日本的宗教文化。日本的禅宗,最早源自于中国唐代南禅,再经过日本十几个世纪,从形式到内容不断积淀而完成。而且,在这个国度从未间断过,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与气质。
假如这里众多寺院的形象可以抽象化、符号化,我想“禅意”最具代表性。没有超现实的宗教神秘,而是世俗的脱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老旧的二、三层小楼坐落在干净的道路两旁,一根根旧木电线杆,安然若态地耸立,条条线缆承载着漫长的历史脉络,跨越时空,鱼贯地穿梭于楼宇之间。住户门房旁边的木制屋主人标牌,古色古香。沿着屋墙面下的排泄雨水的人工水沟,需要仔细判认,方可知它的用途。街道两边的店面招牌小巧别致、贴心,很少见到诺大的金属材料门眉,也很少看到渲染门店的夺目字体的广告或招牌,街道上的左邻右舍之间的格局、样式协调,彼此呼应。整个街区呈现出整一、和谐、自然的人文生态景观。
我们去商场购物,没有人大声说话,店员热情、谦和,晚八点半闭店。人们在饭店用餐,交谈都是“窃窃私语”。在居民区街道行走,时不时看到从房中出来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身上似乎附有标签,以极大的辨识度反馈给我:面部表情自然,谈话如耳语,穿着整洁,步态安稳。我和女儿不免入乡随俗,自觉地压低音量,放慢脚步。
我常去自己生活的城市北部15公里外的一座寺院——翠岩禅寺,感受那里的安宁。那里一年四季,香烟缭绕,佛乐低沉。寺院不大,入口没有明确的售票标记,偶去的人们往往径直走入,常常被穿着出家人衣裳的门房人,大呼小叫地喊回来交费,还嘀嘀咕咕“这点钱还不交,““还想偷着溜进去。”
我不是佛信徒,但是每一次到寺院都抵不住佛乐的律动,也会以平常心去体会攒动的信教者的虔诚。佛像温蕴敦厚、观音端居中央,雍容大度,以关心世事的神情面向参拜者,各有各的职守。人们拜财神爷、土地爷、拜求子观音……行叩拜之礼。有的人嘴巴上下有力地开合默默念叨或满脸庄严,心中暗暗祈祷神灵保佑,祈求现实生活种种幸福。
人们传说香火旺则灵验。我所在城市东部80公里外的北镇医巫闾山青岩寺,闻名遐迩。青岩寺有个歪脖老母佛被东北、华北平原一带人们信奉至极,参拜和还愿的人常年络绎不绝。我也去过很多次,一次下山途中遇到从长春来的一个大家族,他们说每年都来,已经有快十年了。
青岩寺歪脖老母庙,居医巫闾山山顶,必须攀登两千多级台阶。台阶扶手上系满了层层叠起的祈福飘带,寺院的香、佛像及任何一切似乎从来都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来此将获得心灵上极大的慰藉。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寺院后,一面回头望向天空期待神佑,一面回到现实与社会打成一片,努力成为自己的救世主。有些人一旦祈福未果,扪心自问是否我心不诚?佛拒绝了我?或者干脆去他的吧,于是拒绝整个世界。
佛教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无限的。般若:伟大。波罗蜜:抵达彼岸,即无限伟大的抵达彼岸)的最高境界是祛除“贪、嗔、痴”三毒,转为“戒、定、慧”三宝,表现为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其实人的烦恼、困惑与“贪、嗔、痴”同根同源。戒除嫉妒、少欲望,知满足,就会从世俗的事务的烦忧中挣脱出来。用智慧观照自己本心,见心了,也就见性了,就立地成佛了。
禅宗是佛教的支派,汉传佛教的用词。而且禅师和弟子居住生活在佛院。禅常常被误解为佛教,其实禅宗不是佛教。弟子们在寺庙里,粗待佛和菩萨,不祷告、不忏悔、不斋戒、不苦修,禅师也不会训诫。每个人学与不学,纯属自愿自觉。禅师不言说,不传教,是纯粹的个人心灵活动。
我们去京都的那段日子,女儿给我讲了许多禅宗的故事。其中,禅师与弟子之间传道很有趣,弟子问“怎样才能觉悟?”禅师或笑,或举大棒就打,或所问非所答。人们生活在社会关系和各种比较的社会中,语言承载个人固有的经验和意识。禅修,回到内心深处沉思,体验宇宙万物原初的样子,也是最终的样子。没有推理,而是直接;没有衍生,而是原始。
《坛经》(宗宝本),公元638年~713年,六组惠能大师说“佛法是不二之法,……。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慧能大师这里说的佛是南禅宗,“无二之性”是禅宗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不区分,或者不分别。不需要像**那样地忏悔;不需要像佛教徒那样地苦修;不需要深蕴儒家的理性秩序、和谐相处的模式;不需要个人掌握任何知识悟禅,而是,自然而纯粹地生活并独自思考和体验。
在现实当中,我们都是社会的,都有着固有的经验和行事逻辑,具有伦理道德意志和感性认知的。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座别墅,从逻辑思维角度会认为它是拥有者权利和意志的表达;看到一座城市高楼林立,我们也会觉得它是现代化的标志。而且这些观点不证自明。恰恰相反,以禅宗来说,不做别墅和公寓区别,不分别主体人和客体楼房,没有高档和低挡之区别。没有好坏,没有逻辑思维,没有生、没有灭,人处于完全超越理性、感性、概念、理念、伦理,即抛弃固有的观念和做事方式,一切都是人的本初的、原本的、纯粹地看待世界的一切。如:劈材即劈材,担水即担水。
禅宗不是哲学,是心灵的。朱良志先生“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两头为二,截掉就是破除一切分别,心如一把慧剑在苍天间放出寒光。那么,不懂事的孩子是不分别的,是禅的状态吗?当然不是。如果人保有童年的心境倒是有禅宗的模样了。
我们常常看到禅室里禅修的人们静坐冥想,非常地安静。禅修是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和当下的顿悟,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人生观的实践过程。我为禅悟而努力,在禅修中获得人生智慧。我拜读女儿《东西方互看:抽象艺术与“禅”》中对一些中外艺术家的论述,仿佛能看到艺术家禅修及开悟呈现出来的样子。她访谈艺术家张羽,《指印》作品是他成年累月地往宣纸上按压指印。指印的力度迫使纸面产生凸凹的机理(见画作:指印行为,水墨,宣纸,2004年)。张羽重复地按压指印,留下分布无序、自然的手印痕迹,图像纯粹。心境日复一日,不分昼夜地从容,按指印成为当下的念头,在企盼和行事之间逐渐忘记曾有的意念,无意识地行为一以贯之下去。抛弃有心的不修之修是以禅为观照的禅修行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没有现实世界的好与坏,多与少,大与小,美与丑给他行为指向,任由心生,是脱俗的世俗。也不是形而上的虚拟,是艺术家实实在在地本能的,本真的,****的世俗的俗务。女儿说“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忽略了对固定对象的形式化演变或精神性的追求,并试图远离让意识落入任何一边的计算与平衡。他将自身最为质朴的日常当作艺术,通过行为的重复与延续对生活和自身进行知觉和体验。也许随着禅宗无分别的逻辑,抽象艺术和艺术作品将逐渐消解。”***
人们在做佛事的时候,是一种在沉静中寻见自身精神的存在,沟通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鸿沟,从世俗事务的烦扰中挣脱出来。一旦豁达,则救赎自已脱离枷锁与痛苦,不由自主地受到菩萨的指引,仿佛身体失重,飞向光明,来到了光彩夺目的神秘世界。是虚幻,是超度,由此带来一种涅槃重生的精神世界。
而禅修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纯粹的心灵生活,一种内心世界的重构。可随时随地的做,没有任何形式化的东西。禅修是一种态度,在俗世中不逃脱,不特别做什么,不做世俗权衡。在面对一切困扰,不过度纠缠,懂得出离,以平常心直面现实。禅修是一种状态,不与世界对立,不顺从权威。与自然一体,是自然本身。外在平静、平和。内心清澈透明,感动生命的脉动,积极面对人生,自在、淡定从容。
注:***(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王硕,101页)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