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3、浮躁
周日到外文书店办了一张文化消费卡,是政府为促进读书、舞台剧等活动给市民的普惠,交一百顶两百,购买正价书还有九折的优惠。顺手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听杨绛谈往事》,一本是《文坛拍案》,名义花费近七十元,价钱还行。书也还行。
《拍案》已经赶夜读完,了解了古来以至民国的一些逸事,没有当代的,应当是不好写,怕触及某些人的隐疾。其中有史籍检引,也有典故,像易中天讲三国,不失风趣而引人思考。通读的感受,其实还像一句老话,历史就像小姑娘,谁都有权利给她打扮一下。特别是现在言论开放,有些人为吸引眼球,胡诌瞎扯不设下限,其实写出来说出来的自己都未必相信。又想到眼前的事,每个人了解的都未必是全面的事实,可能有胡编捏造的,也有可能是有选择提供的事实,消息的提供者,无非是按照自己的目的给你提供消息,至多是按自己所掌握的事实给你提供消息。任何人都一样,连最公正的史官都不能脱免。
单位一位美女领导,应当是精于此道的,几届领导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用的就是这个手法。纠缠在这种无聊的纠葛当中,对生命是很大的浪费,但我现在却脱不开身。唯有顺势而为,解结拆扣,才能安心做点自己的事。
《往事》只看了一点,典型的女性笔法。
近代是出大师的时代。但近来发现一件很无趣的事。民国的大师,基本上是治学多于创造,所谓古今中外,不外乎一手翻皇历,一手翻西历,难得有自己的东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脱不开一个“学”字。所以大师多逸事,少思想,当时国民普遍的愚昧可见一斑。大师们就像各路明星,演出很出色。现在则更甚,连演员都找不到了。
而当前对于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有一条就是用典的优劣,好像作文没有引经据典,就是下里巴人。这是自汉以来的陋习,大白话上不得台面,越深奥就越显得有学问,网络语言的泛滥,是一种恶性的文化报复。
浮躁之于人性,是一种顽疾。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