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新村往事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康新村往事 (2 / 4)
        刘婆婆是小康新村里第一家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因为我小时候身体弱,容易感冒,一到冬天,外婆就带着我去刘婆婆家里洗澡,洗完澡之后,泡上茶,一边嗑瓜子一边唠嗑。

        我上小学的时候,厂里开了棒冰厂卖冰棍。牛奶的、赤豆的、绿豆的,用料实在不花哨。父亲给我买和路雪的可爱多,自己则吃厂里面的冰棍,一天可以吃掉五六根。酷暑难耐的那几天,食堂里供应酸梅汤。后来,改为发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健力宝、醒目、雪碧等饮料,叫做“高温福利”。

        与之对应,到了冬天,厂里总是会发腊肠、熏鱼、干菜、香菇、木耳等年货。那段时间,家家户户都把腊肠等吊在阳台里晒着,从楼下走过时,倒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除此之外,还有过节时发的粽子、月饼等物。后来,家家户户的物资都充裕了,腊肠这些也不再受年轻人的欢迎,便改成发购物券。购物券可以在厂里自己开的超市里使用。

        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邻近的城市上海、南京、甚至济南市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别说武汉和长沙等地了,摩天高楼一栋栋地建起来,中外合资企业一家家地开,工厂和工房区依然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这里俨然是自成一体,邻居们晚上搬着凳子,席子,在小区门口聊天乘凉,讲的话题,依然离不开工厂里的人情世故。虽然无忧无虑,久而久之,却被飞速发展的社会落下了。

        我读小学时的老师都是中专或者师范毕业,来这里混一个编制,根本没有什么要教出桃李满天下的动力。而这里的学生,大多数也马马虎虎地学着,将来读一个中专或者技校,就可以去厂里接替父母的班,继续开车床,继续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我直到小学五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老师自己也弄不明白读音的时候,就胡乱让我们自学。我有个班主任很喜欢打学生,还因此被学生的家长告上了法院,郑州电视台来我们班上采访了一阵,后来做成了一期社会新闻。我的数学老师,则常常上课上到一半就让我们自己做作业,然后施施然地坐下来涂起了指甲。

        “读书好,有什么用?”当母亲决定让我交择校费,去考郑州市里面的重点初中,而不是留在小康新村上免费的铁路中学时,许多人都对她这么说。母亲心里是希望我考清华、北大这般的重点大学,但是,当时的小康新村,很少有人可以通过读书改变现状,真正地离开这里。即使有可以读到大学的,也不过是在家附近念一个三本的大学,然后回到厂里工作。

        当然,也有人没有回到厂里工作的,他们大多去了厂附近的一些做纺织和外贸的私营企业,可能赚得稍微多了些,但是没有“铁饭碗”,没有住房看病的福利,一年四季的福利品,在长辈们看来,还不如进工厂工作呢。那个年代的我,根本不知道还有投资银行,外资证券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存在。读书改变命运这一点,看不见,摸不着。

        好在我的外公,是那个年代很难得的留过洋的高级知识分子。五十年代的时,他考上了**,又通过了万里挑一的国家考试去苏联留学,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留洋回来之后,他专门研究内燃机车配件。我还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书架上就有许多英文和俄文的专业书籍,翻开来可以看到外公用蓝色钢笔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

        他是我们家见识最广的人,所以他总是告诉我,要考上好大学,要出国,要去看看小康新村以外的世界,要去追求小康新村以外的机会。他从小就教我英语,数学,带着我背唐诗宋词,让我看他书架里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俄国文学作品。我也因此和二小的同学们格格不入。我仍然记得我当时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作家,被喜欢在课堂上涂指甲的老师笑话了好几次。他们纷纷说,有理想是好的,但是也要切合实际。

        “我们这里从来没出过什么作家,”他们这样说道。

        “别理他们,”外公边安慰我,边在我写的上写下批注。

        但终于有一天,改革的风也刮到了小康新村。

        2000年,中国机车车辆工业与**的脱钩,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重组分为中国南车、北车两大集团公司。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小康新村内燃机厂和研究所纷纷改制,成为了事业单位。

        工厂和研究所严格控制招工人数,提高对于工人的学历要求。影响最大的,是我那些读了铁路二小,又去念铁路中学的同学。学校师资不好,在考重点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毫无竞争力,而如果没有大学文凭,想要进工厂工作比从前困难好多,更可能在将来和大学生竞争的时候败下阵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