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青云寺传奇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华烟云】青云寺传奇 (3 / 5)
        因不问世事,静心向佛,虽然粗茶淡飯,倒也安逸生活。两年多后,慧明和尚的眼睛竟然恢复了视力。日本人投降那年,老和尚圆寂,他便当起青云寺庙里的当家来。

        这个青云寺,地处淮宁最南端,庙里供的是如来佛。此地,由两座山伸入龙湖,形成一个二十多平方公里的湾部,人称白沙湾。庙的落户之处,名叫白龙村,传说是朱元璋的母亲住过。左侧几十米另有一个小庙,供奉托塔李天王李靖,又称天王堂;右侧一百多米处还有一个土地庙;这个庙处中间,与天王堂、土地面基本排在一线上,且它有四进、一百多间房子,供奉的又是如来彿祖,所以,远近的人,都称此庙叫青云寺。

        青云寺的庙产,除了房子,庙里还有田地。那些田地,庙里没有租给人家,都是和尚们自己耕种。大庙里大小和尚十几个,白天下地干活,夜上念经到半夜。战时,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这里的和尚都不出去化缘,柴、米、菜,自给自足。好在虽是战争,大庙里还算太平,除拆掉了所有门板、床铺板,及一部份房屋的木料去修工事外,和尚们没有**或饿死的。经过抗战与内战的洗礼,能是这样的情况,他始终认为是如来佛祖的保佑。因此,他更加笃信菩萨,潜心钻研佛学。

        多少年后,我降生在白龙湾里,就生在离这个大庙一百多米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这个小村,村前一条小河弯弯流过,那水,是从湾底的上坝村毛竹山上流下来,清澈见底。经小村门前流向龙湖。后边是座二十多米高的山梁,这山梁延伸过去不出千米,便接上了大山,大山再延绵十几公里,便接连上了山东、安徽。

        我们这个小村,也就十几户人家,星星点点,依山傍林而居,紧邻着这群庙宇,宁静祥和。童年时,在山区实在没地方玩,整天就是绕着青云寺大庙转。那时,天王堂里,虽然李靖的塑像还在,但已没人烧香了,改为生产队的仓库。土地庙,因战时把木料拆掉了,只留下很大的庙基,很平整,所以被大队拆掉破墙,做了个戏台。后来的样板戏,全是在那里演出的。唯有青云寺,依然有模有样屹立在那里。不过,庙里除了慧明和尚,还住着一户人家,是我们大队长。大队长是从苏北逃荒来的,在一次大雨之后,茅房倒塌,便搬到了庙里的三间辅房住了下来。

        大家知道,慧明和尚从四川出来抗战,瞎了眼,才出了家,且待人诚恳,从不麻烦人,所以都很尊重他。本来都要到霉,但没有人碰他。庙里的田地,和尚各自散去。白龙村人都是有良心的人,大家可怜这个抗战老兵,硬把他列为“五保户”,不要他干活,照样供他生活。而他性格刚强,不肯吃这种老脸皮饭,坚持自食其力。生产队夏收秋收的晒粮,全是他一个人。尤其这个老和尚光明磊落,独身一人,又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的不二人选。所以,名曰“五包户”,实质是一个只图一张嘴,不要付工资的劳动力。

        这个人名副其实的好啊。生产队分粮、分柴草、分花生大豆等等,由他分,大家不放一个屁,就是他会把一碗水会端平。即使某个人吃了一点小亏,也不愿计较。一来他是绝对无意欺人,二来众怒难犯,老师父(因他曾是当家大和尚,解放了,不能叫这些称呼,所以,男女老少,统一称呼他为老师父)的为人,心放在中间,他分得不公平,你来分?最为关健的是,那时没有计划生育,又十分贫穷,而家家户户的孩子象狗一样,一窝一窝的,这老和尚吃斋念佛,没有家人,平时最喜欢小孩,所有人家的孩子,个个得到他的关照。所以人们心存感激。

        那年,隆冬十月,小河结了冰层,村里小伙伴们来到河边玩。扔破瓦片用力削过冰面,它竟然从扔出到落上冰面后,还能随惯性往前飞划几十米,令人欣喜。开心地削过瓦片,小伙伴建设壮着胆,轻轻走向冰面,走了三、四米,又走了回来。连走七、八次,越走越远,后来,竟然跑到了河对面。建设得意的要命,其它几个就忍不住,也走上冰面,两个上了、三个上了,先是在河边划着冰玩,慢慢就上了河心。其实,这冰面并不厚,建设可以过去,是他年纪才五岁,长得又瘦小,才二、三十斤体重,冰面能承受。而其它几个,大的已十来岁,河边冰层厚,还勉强可以承受,可到河中心,只听“啪啦”一声,四个小孩同时落入冰河之中。

        这些年,村上的小孩经常有淹死在这小河里的。出事的那年夏天,村上小狗伯伯家的独生儿子平安,就淹死在这里。现在四个孩子同时落水,还有命啊?所有还没下河的小孩,同声大呼“救命啊!”有跑向家中叫父母的,有向水里慢慢淌水想救人的,有在岸上大哭的,全乱了!

        笫一个听到喊叫声的是青云寺的慧明和尚。孩子们落水的河埠,便是庙里洗衣用水的地方,离庙门仅二十多米。不过半分钟,就见和尚飞也似地到了河边,快步走下河心,先摸到两个,用力扔上冰面划到岸边,又埋进水里再摸。等到家家大人冲来的时候,老和尚已把第四个孩子抱出水面,走向岸来。因救的及时,也是他们命大,竟然一个也没有淹死!而和尚上岸时,腿上手上都被冰片划出血来了,几乎所有人在叫“谢谢老师父,谢谢老师父。”我们长大后才知道,那天老师傅为什么是走下水的?因为下水救人,定是扑下水哪!那是因为他是旱鸭子,不会游泳,六十几岁的孤寡老人,硬是冒险救回了这几个孩子。

        慧明和尚对村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视如己出。因为他后来知道了,自己的老婆在四川改嫁他人了,所以他没有孩子,便把喜欢和爱心,赋予了村上的小孩们。平时庙里冷清清的,小孩的嬉闹也带给了他乐趣。本来就心地善良的他,加上念佛修心,乐善于人自在情理之中。白龙村的人,家家把这个知趣的老人当作亲人,逄年过节,乡下人也没啥好东西送给他,但各家做的粉条、年糕、豆腐等等,总塞到他的住处,让他感到温暖。

        老师父的青云寺大庙,最最吸引孩子们的时候,是大年初一。在□□前,大庙门口,有一颗两个大人合抱那么粗的白果树。这是棵公树,但也会生几颗白果,只是不多。树干挺直,树冠丰茂,每年秋风一起,就有白果从树上掉下来。老师父视作宝贝整天守着,每天把收拾的白果去皮晒干,留作春节给孩子们做礼物。每年年关前,他对队里没有别的要求,辛苦一年,只要五斤花生,另外再买一斤糖。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吃团圆饭时,老师父就在炒花生,炒白果。

        他这炒花生是很讲究的,火不能大,也不能小,最好有一个人烧火,一个人翻动锅铲,要不停翻炒,这花生才会外壳微黄,剥开后花生米喷香。但不会炒的,炒焦了,花生肉就发苦,不能吃了。炒白果,更加讲究,不会炒的,锅子也会炸掉,因为白果外壳坚实,一遇高温,里面急剧澎涨,就炸开了。老师父有耐性,有讲究,在炒白果时,先一个一个敲开外壳,然后,锅里放上石砂,再把白果放进砂里,连砂一起炒。这样炒出的白果,肉是青色的,味道是清香味。老师父的大年夜,是为全村孩子们忙碌的一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