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非虚构写作】把握好我们有限的今生 (2 / 4)
我并不认为这种事落在其他的省份,他们的表现会比武汉更好,就我所知道的,官员与官员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而湖北的确倒霉,摊上了最可怕的那群人。歌颂河南的背后还是一种期盼明君的潜意识。在那种洋洋自得的背后,难道不是身为蝼蚁的另一种可悲?
有无畏的医生与记者,也有**的烂人。把旧口罩回收的,冒充医院领取物资的,丢下同事逃跑的院长,迫切要把在外的武汉人“赶尽杀绝”的人,指责患者家属造谣的键盘侠……
瘟疫总会过去,而我担心的是,如若所有人再不改变,一切还会在未来的某日卷土重来。
现在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我们过去是否过于不珍惜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沉迷于物质之中,沉迷于欲望之中,从来没有一刻好好的看一看我们的生活。而现在看来,过去那些我觉得困难的事情在这一场大灾中完全就不是事情,我再一次体会到经历过大型战争的人是如何面对人生的。以前当然还是纠缠于“梦想是否实现”的理想中,现在倒真觉得“活着就不错了”。
现在回头看,一切都很奢侈,一月初,为了看话剧,和朋友去了次无锡,那时我们都还是温水中的青蛙,对迎面而来的风暴毫无警觉。昨夜,跟她打电话,她人在贵州,我说:“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了。”她说:“是啊,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不是夏天了。”又想起在惠山寺,我买了一大把的香,在僧人的诵经声中,朋友帮我把蜡烛点燃,把香点着。我为全家祈福:“我不要什么钱,也不要什么别的,我只希望一家人平安与健康。”
书里写——“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你和其他人都一样——你去上班,然后回到家。你拿着和大多数人一样多的薪水。每年,你都会外出度假。你就是一个普通人!然而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变成了一只动物,一件所有人都感兴趣,但与此同时却一无所知的东西。你想像以往那样,继续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人们看你的目光都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城市,我们失去了全部的生活。”
九八年,我踏过及膝深的水去上学;九九年,躺在天津塘沽区医院里治病;二零零三年,我知道SARS会死人,写了一封信给之前绝交的朋友说,活着很难,我们不绝交了吧;二零二零年,这一年的除夕,湖北封省。
回头看,我与死亡已经有了太多次的亲密接触,恐惧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爬起来,试图还能在废墟中打捞自己残破的神识。我现在做的这一切有用吗?还是根本毫无意义?已经不愿多想。我只知道有更勇敢的人还在前面跑着,这便是我也必须勇敢的原因。
老实说,在无知的少年时代,我是真切盼望过世界末日的。因为少不更事,不知这末日是一种长久的痛苦,以为一切都会在瞬间结束,不妨做个科幻场景的见证人。现在想来,伴随末日的是饥荒、瘟疫、战争,那些都是真实的痛楚,不是什么办公室里制作出来的特效场面。
近日常常会想起一段路,从我家里走下楼,步行穿过两个街区,会到一片叫做“锦绣长江“的小区附近,听这名字,就懂了,这是江景房——身居高楼,远眺长江,何等气派,大概也和登临黄鹤楼赏景差不多的感觉。前几日,母亲发来消息,说“锦绣长江”小区很多人确诊感染,死亡的也有一些,忽然就想起,那些不幸的人会否曾在某刻和我坐在一个烧烤店吃烧烤呢。
我无法忘记那份热闹。盛夏时,江城流行食虾,人们都脱了衣服,敞开膀子,在露天吃虾,喝啤酒。可能因为湖北是鱼米之乡,除了水患,人们没有体会过太多灾难感,以至于这瘟疫落到头上,我们才意识到往昔种种是一种恩赐。
前几天,看到一段转载的话,说是司门口有人跳桥,男人因确诊感染,不敢归家,独自居住在旅舍,但又因为封城,没有交通工具,无法上医院看病,万念俱灰下,于司门口大桥上一跃而下,目击的人想把这件事转到网上去,来的警察说,不要传出去。但还是传出去了,或许也会有人质疑真假。可这契诃夫般的故事很显然是一定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的,因为合情合理,今日不发生,也总有一天会发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