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男) (5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男) (5 / 6)
        从上可知,作为官员的日常标准服饰,春秋时服的全套衣物为夹袍、汗衫、头巾、夹袴、裈、靴;夏天则把其中的夹衣均易为单衣,为单衫、汗衫、单袴、裈、靴;冬天则在夹衣中加绵,并增加绵袄子一件,为绵袍、绵袄子、绵袴、裈、头巾、靴。减省版的“一副”,则只包括外衣袍衫、袴各一件,里面所穿的袄子、汗衫、裈,首足的头巾、靴则不再给了。可见冬夏时服的主要差别在于面料的轻薄厚重、絮绵与否,以及是否有中层衣袄子等,样式上并无差别。

        《六典》所载的时服一具,为相对简易一套装束。在此基础上,往往还加有半臂或长袖一件,作为袍衫与汗衫之间的中层衣。刘禹锡在贞元**曾撰《代京兆韦尹降诞日进衣》一则,提到进献的“衣一副四事”,“黄折造衫一领、白吴绫汗衫一领、白花罗半臂一领、白花罗袴一腰”,即包括了半臂一领。敦煌某杂字集中罗列的男子衣物,也包括“襕袍、汗衫、袄子、半臂、长袖、巾子、幞头、鞋、袜、裈、袴”几种。袄子与半臂,均有“加于汗衫之上”(《中华古今注》“侍中马周请于汗衫等上常以立冬日加服小缺袄子”、“中单(汗衫)上加半臂以为得礼”)或着于袍衫之内的记录,可见多作为中层衣物。这说明除了外衣袍衫、内衣汗衫之外,穿于内外衣之间的袄子、半臂、长袖也是全套男子衣物中常见的组件。

        日本奈良天武朝以来,几次改易男服为唐制,逐步确立了右衽襕袍作为“朝服”的地位。同时传入的伎乐服饰,从名称与形制上更是与唐制无异。由于至今保留的各寺院文书衣物清单数量不小,加上正仓院所存实物,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旁证信息。如宝龟十一年(780)的《西大寺资财流记帐》,其中详细记录了吴乐、唐乐等所需的所有乐器、服饰,除了特别的舞蹈服外,其余所有乐工服饰构成完全一致,一套依次是“袍、半臂、袄子、汗衫、袴、裈”各一件,以及靴履袜等。其他文书中的工人、经师以至于官员服饰也基本均作如此配套,甚至到了平安朝的天皇服饰依然如此。

        平安中期成书的律令条文《延喜式》卷第十四“缝殿寮”之“年中御服”,记录了天皇一年四季每个月详细的衣物清单,其中冬衣由袍、袄子、半臂、汗衫、袴、裈组成(不同的是汗衫之内还另加了衵作为内衣,而袴分表袴和中袴);夏季则改袍为襕衫,去掉袄子,衣料也有所不同,从冬天絮绵的绢到夏天轻薄的穀、縑、纱、罗。这和《唐六典》所载的时服配备,也大体一致。

        以上是全套完整的情况,在不太正式的场合,也可以不穿外衣袍衫,而将袄子、半臂单穿在贴身汗衫外,或两件成套一起使用,类型今日仅穿衬衫不穿外套的“职业休闲装”概念。《唐摭言》中有“李廷璧干符中试夜,于铺内偶获袄子半臂一对”,将其称为“一对”,即成组使用。但穿着上两者孰先孰后,则须视情况而定。若把袄子当做外衣,则半臂只能穿于其内;衣物清单中也常常把袄子列于半臂之后,汗衫之前。推测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有些场合有可能需要脱去外袍而展露半臂,半臂下直接露出贴身汗衫之袖则不雅,若套穿一件面料往往相对华丽的袄子在内,则较美观。敦煌晚唐五代供养人形象,外袍袖口多露出一件花锦袄子的袖缘,观察两侧开衩,锦袄子的摆缘则位于半臂腰襕之下,可见存在袄子穿于半臂内的情况。

        士兵的冬春衣配置,与一般人基本相近又略有不同。先来看看两则具有代表性的盛唐士兵衣物清单:

                 《唐天宝九至十载张丰儿等春冬衣装薄》张丰儿

               天九春:蜀衫壹赀、汗衫壹赀、裈壹、袴奴壹赀、半臂壹白絁、幞头、鞋、靺各壹。

                   冬:长袖壹小袄子充、绵袴壹絁、幞头、鞋、靺各壹。

               天十春:蜀衫壹皂、汗衫壹紵、褌壹绢、袴奴壹紵、长袖壹白絁、幞头鞋靺各壹。

                   冬:袄子壹皂、绵袴壹絁故印、幞头鞋靺各壹、被袋壹。

                 《唐天宝年间豆卢军某营衣装勘检历》都万贞

               袄子贰(一皂絁一白絁)、长袖贰(一紫絁一褐)、半臂贰(一褐絁一白絁)、复袴贰(并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