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门引 浓情一片诉衷肠(上) (2 / 5)
深谙权谋,看惯了真真假假的表演,李治未责怪高智周,不多废话,直问众臣:“众卿可知太平公主本道门弟子?”
在场哪个不是于宦海厮杀沉浮的人精,一听’道门弟子’,便都明白了李治的本意和计策。既为方外之人,岂能轻易婚娶。
谁也不会错过搏得圣心的大好机会,陆元方忙说:“天皇,臣窃以为事不宜迟,想那王子正在半途,务必在其返回之前请公主入观修行。来年,天皇择佳期为公主甄选驸马,届时,罗敷有夫,料那王子必无话可说。”
陆元方为人正气且思维敏捷,李治颇为欣赏,也不理会别人,只问他:“如此。依陆卿之见,宜将公主的清修之所建于何处?”
陆元方道:“臣窃以为,长安。。。”
“不可!”
“不可!”
仅两个字,足以震撼全场。朝臣讶异但更为鄙夷且愤慨,几乎都对我横眉立目,心话何其神圣庄重的庙堂岂容宫内最低贱的没根宦者肆意置喙,当即便有人以手中象笏指我大喝’不通轻重’。
亲爹亲娘,李治和武媚闻声便知这个’大唐立国六十年未有之狂徒’就是我。李治坐不住了,命人将我赶出宣政殿,话说一半,金色纱帘后,那道令大唐朝臣或敬畏或不满的倩影微微倾身,似劝了李治,他于是挥手摒退进殿的禁军,令我速速退出,未点明我的身份。我却没有’领情’,准备提前在这座未来将属于我的圣殿初试身手。或推或避,我七绕八绕的转出人群,不理会朝臣们不解及不忿的视线。我表情肃穆,三拜乃止。李治是真的动气了,全靠武媚苦口规劝,他只忍住怒火,看我如何给他粉饰龙颜。
微微仰首,我朗声道:“二圣,诸公,今日廷议之事,乃太平终身大事,太平乃敢冒死现身,料二圣及诸公深明厚慈,必不以太平为忤。然此事亦为大唐国事,又太平始终乃女子之身,不当在宣政殿之上轻口肆言,因而太平先向二圣及诸公告罪。”
见我虽莽撞却并非无缘无故,且给足了众人面子,李治面色稍霁,无奈颔首,允我继续。余众自不敢出声,然必腹诽我的无所畏忌和对朝堂的轻视。
“谢天皇不罪之恩!高相,诸公,若以太平一己之身便可消除我大唐与突厥之间的连年征战,拱卫大唐疆土,守护边陲百姓的幸福安康,我愿效仿皇姑文成公主,和亲突厥,永不归朝!!然,父母子女,其情至深,世无匹敌,二圣身为父母不舍太平远嫁蛮邦,太平亦不愿久违二圣膝下。二圣早定明春巡幸东都,若太平留于长安修行,岂非一载乃至数年不得再见慈父慈母?八百里潼关道,于太平莫如天涯海角,诸公皆为人父,享子女承欢膝下之乐,还望诸公体谅太平恋亲之情!恳请二圣,恩允太平往东都修行,为大唐祈福,为二圣祈福,为天下子民祈福。待二圣銮驾至都,太平愿于天津桥南恭迎二圣!”。起身,再面向陆元方徐徐福身:“侍御史虽为大唐之臣,行事为国为民,但太平听的分明,侍御史亦真心为太平的安危考虑,太平甚为感激!”
陆元方淡定自若,笑呵呵道:“公主言重。仗义执言,本为御史之责,只凭是非公理,不徇私情恩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