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序章
        明萬历二十一(1592)年正月,朝鲜开城以北,江阴砦,砦下町。两名中日武者于阵前展对决。有悖于影视作品反复缠斗的场面,古时戦将决斗(一骑讨)宛如修罗地狱般残酷,生死在刹那间便以分晓,百户张韫辉于“斗将“交锋中斩敌将于马下。(“倭将跃马挑战,韫辉具装驰骑,挺身决斗。倭执枪攒刺,韫辉挟其枪,挥刀斫其首,倭将坠马死“。)

        士气棚爆的明军戦骑随即发起冲击,徒步列阵的日军虽以火枪弓箭抵御,但已无法阻挡明军鉄骑狂飙席卷之势。明军以伤亡七十三人的代价(“戦亡六人,戦伤六十七人“),击溃黑田军栗山利安所部的阻击,阵斩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五颗。(“倭以精锐收后劄营,天兵由东坡滩踏浅攻拔江阴。贼众大溃,当阵斩获贼首一百六十五级,贼逢箭被砲死者无算“。)

        萬历二十一年六月末,晋州城破,面对蜂拥而至的日军,数次冲阵即将力竭的巨济府使金俊岷按辔端坐,手抚浸血渍腕的长刀,欲向敌军发起最后冲杀。旋即,伴随着交战喊杀之声,金俊岷駷马驰击,以往征戦的画面亦跃于眼前。(“倭將著金假面,揮紅柄大劍,飞骑大叫突至。俊民屠力死戦,牙兵諸弩俱發,倭將落於軍前,卽奪其馬斬其將。所奪駿馬,額有肉角,长寸餘,善走如飛。大劍鋒銳無匹,斬甲可過數重。俊民每騎赴戦耀武軍前“。)

        萬历二十六(1597)年九月,朝鲜右水营,三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听闻季子李葂戦死的消息后失声號慟。(“葂,舜臣季子,有膽略善騎射。丁酉秋,倭賊焚掠閭里,挺身馳擊之,殺三賊,中伏釰而死。舜臣知葂戦死,肝膽焚裂,失聲號慟“。)

        帐外的将士亦潸然泪下。令他们哀叹的是,在七年中,曾深陷囹圄,历经丧母、丧子之祸的主将,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直在坚持戦斗。(悲愤莫名的李舜臣言道:“竭忠于國而罪已至,欲孝于親而親亦亡“。)

        浩瀚的史料,激烈的交戦将还原四百多年前,大明王朝及属国朝鲜与日本在三韩半岛所发生的那场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涉中日韩三国长达数年的征战中。参战各方仅萬人以上规模的交战就多达二十起以上,而中小规模频繁作战则更是不胜枚举。这期间,不仅有战场上的铁血杀伐,三国彼此之间的起伏不定的战和交涉之举,也左右着战争的走向。而最终战争的结果,更成为决定三国此后政治格局,乃至朝代更迭的诱因,堪称新版之「三国志」。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使人有幸得以翻阅三国记录这场战争的一些古籍资料,如《明神宗實錄》、《经略复國要編》、《皇明经世文編》、《经略御倭奏议》;《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征韓偉略》、《大日本编年史》、《日本戦史·朝鮮役》、《浮田秀家记》、《立花朝鮮记》、《島津家文書》;《宣廟中興志》、《亂中雜錄》、《再造藩邦志》、《東國名將傳》、《燃藜室記述》、《朝鲜王朝實錄》、《兩朝平壤錄》的时候,那些生动详实的历史画面将会跃然于纸上,人们也许就会在史料的指引下,抛开误解与偏见,用内心去感受四百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出于政治原因,当今韩国的影视刊物在刻意抹杀明军援朝功绩。然而,在《朝鮮王朝實錄》中不仅有感恩大明为其复国的记载。(“神宗皇帝于我国,有萬世不忘之功矣,曾在壬辰之难,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拯济生灵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铭镂心骨“。朝鲜《肃宗實錄》)。

        亦有记述明军收复平壤,“露粱大捷“之彪炳青史之战功。(“窃稽我穆棱朝重恢之业,始基于平壤之捷,终成于南海「露梁」之战“。朝鲜《正宗實錄》)

        据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大明朝鲜日本和平条目」的记载,战争本应在明军第一次东征后即可结束。明军参战后,连续收复被日军攻占的朝鲜三都八道。以致丰臣秀吉最终议和条件是归还侵占朝鲜国土,只需朝鲜王子陪臣为质,与大明通商即可。但朝鲜唯恐议和封贡之后,日本在中华朝贡体系中后来居上压倒其自诩的小中华之地位,从而抵制议和。加之大明以上国自居,无意改变固有封贡体系,中日封贡贸易无果。日本在第一次征韩中损失了近八万兵马,无数钱粮,却寸利未得。丰臣秀吉颜面尽损,以致才再起战端生灵涂炭。

        因满清对明朝史料的删除篡改,加之诸多讹传之言,导致后世大众多质疑明军碧蹄馆之戦功,更言及明末时期汉家军队无法匹敌入主中原的八旗劲旅。但是随着明清史料被逐渐挖掘,篡改及讹传之言不攻自破。大明实亡于文官贪腐集团的祸国殃民,以致国家陷入无法挽救的地步。而华夏将士仍在明清革鼎之际,在沙场上彰显彪炳青史的赫赫戦功。

        公元1629年,“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以九千骑兵击溃了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等部八旗军,杀死镶黄旗护军参领阿哈尼堪等多名清军将领。在明清历次“宁锦交战“中,满清阵亡议政大臣兵部侍郎绰哈尔、二等男爵镶红旗都统劳萨、三等男爵镶蓝旗副都统穆克谭、都察院参政正蓝旗副都统翁阿岱、刑部侍郎镶黄旗副都统讷尔特等上百名清廷将领。

        朝鲜火铳兵也曾于“丙子胡乱“之际,在汉城以鸟铳射杀了右翼众额真一品公爵正黄旗额驸扬古利。这就是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中演义成被烧死的满清贝勒之原型,但改编过于夸张,把死时已经六十六岁,年过花甲的扬古利,包装成一阴冷鲜肉。公元1644年,“一片石大战“,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关宁铁骑与满州八旗军的夹攻之下,却斩杀礼部侍郎镶红旗副都统萨苏喀、镶黄旗护军佐领托纽、正红旗护军佐领鄂哈等十三名满洲将领。

        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率军曾在福州及厦门历次攻防战中,杀死工部侍郎正黄旗副都统觉罗阿克善,镶黄旗护军统领吴沙等六十余名清军将领。公元1652年,“衡州之战“,南明晋王李定国以四萬之众大败十萬八旗劲旅,阵斩满清定远大将军和硕亲王尼堪(努尔哈赤嫡孙)。议政大臣一等伯爵程尼、镶白旗巴牙勒护军统领三等男爵喀尔塔喇、镶蓝旗护军统领三等男爵鄂克绰特巴、镶白旗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额色、礼部郎中二等轻车都尉恳哲等二十五名满洲将领。当时的南明抗清各部如能摒弃内斗,通力合作,历史将会被改写。

        公元1944年,衡州已改称衡阳,国军第十军方觉先所部在衡阳以一万七千人硬撼侵华日军横山勇第十一军团九万余人。绝对劣势的第十军将士以阵亡六千人的代价干掉近二万日军,击毙日军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将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炸成太监,倒毙在衡阳城下日军将佐有上百人之多。日军120、133两联队全灭于衡阳之“钢锯岭“下「张家山要塞」,以致日方称此为“昭和の203高地“。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之子谷隼夫亦毙命于衡阳上空。在中原大陆的戦史长河中,鉄血豪情的华夏戦士生生不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