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著名拳首(一)
神拳初建时,并不进行反洋教宣传,只为看家护院,看病行好,入了神拳就可以夜不闭户,不受洋教的气。
一个拳场就是一个团,一般有二十五人。每个拳场有一个大师兄,一个二师兄,拳民不分老少,祖、孙、父、子皆以师兄师弟互称,见面时彼此打问心礼。
为吸引更多人练习神拳,朱红灯还在民间散布“明年为劫年,玉皇大帝命诸神下降”的观念。
劫年的灾难是因洋人的侵略而起,只有请神练拳,让神在劫期下凡附在拳民身上护善除恶,驱逐洋人,才能建立幸福的生活。
朱红灯还向群众许诺,将带领他们打击囤粮居奇的地主和奸商,只要加入拳会,就可做到人人有饭吃,不愁饿肚子。“时值山左饥荒,贫民乏食,闻言野起附和,动辄千人。”
大水过后,受灾各县神拳遍地开花,灾民们整家、整村地加入,连那些因交不起香火钱而被大刀会排斥在外的武林高手也纷纷入会。
1898年6月,朱红灯率领拳民清算了柴家洼、前庄、后燕村的关正清、孙重兰、刘重生等恶霸地主。接着又围攻了长清县最大的徐家楼、河东龟村两处天主教堂。
将抢来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百姓,赢得群众的推崇和爱戴,声望与日俱增,加入神拳的人愈来愈多,朱红灯也被推举为长清一带拳会的首领。
神拳的行动引起了地主阶级的恐慌,不久,长清县潘西里团总(教民兼地主)王洪骆就纠集三十六个庄的地主武装对拳会展开凶猛反扑,经过激战,三十多个拳民被杀害,拳会遭到严重挫折。
为继续发展拳会,朱红灯于1899年2月率师转移,西渡黄河到达茌平。他是坐骡轿来的,轿上一边插着一杆旗,外面围着黑帷子,朱红灯身穿红褂红裤,戴着红头巾。
茌平地处南北往来要冲,境内教堂林立,教士教民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民教矛盾极为突出。
“1898年,黄河决于东阿县香山之南,茌平适当其冲。水之汹涌,高阜处亦深数尺,南北官道以东尽成泽国。庐室、财产,沿没殆尽,人多巢居。又窘于阴雨连日时行,人民炊断,衣襟俱湿,衣寒交迫,有数日不得一食者。为期复长,直至中秋后,乃渐消减……然其被灾之苦,实空前绝后矣。”
民众衣食无着,难以为生,纷纷加入民间秘密组织寻求庇护,神拳就在茌平大兴起来。
朱红灯先在五里庄设场练拳,广招徒众,很快扩展到三十里铺、姚家庄、八里庄、马沙窝、王莫庄、琉璃寺、大柳庄、南关、西关、双营、林庄等地。
4月,朱红灯率领拳民冲击并焚毁了梁庄、王相庄、马沙窝、八里庄、业官屯、姚家庄等地的教堂。
并提出了“先学义和拳,后学红灯照;杀了洋鬼子,灭了天主教”等口号,得到茌平人民的热烈响应。先后结识了于清水、心诚和尚、王立言、徐福和等人,彼此联络,互相声援。
于清水,山东高唐琉璃寺乡郝庄人。家中贫穷,靠做小买卖和扛活为生,是“没爷没娘,有些流氓”的一个人。
1899年春神拳起来前,曾长期练拳。当义和拳向教会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时,于清水也加入了进来,与朱红灯、王立言一道在丁寺设场授徒,树起“替天行道,兴清灭洋”的旗帜,活动在高唐琉璃寺一带。他英勇威武,作战勇敢,深受拳民爱戴。
心诚和尚,高唐后杨庄人。原名杨照顺,又名杨天顺,法号心诚。幼年多病,被送至后杨庄东二十里丁家寺出家为僧。
在彼学得一手好拳脚,刀枪棍棒,无不精熟,更会金钟罩、铁布衫等硬气功。每与人赛武,十多人不能近身,尝自夸“浑身气功,能拒枪炮,金刚附体,外洋无敌”,有“铜头和尚”之称。
在战斗中经常用头撞向敌人,撞到者非死即伤。有一次他单独行动,被一群洋人包围,洋人里有一拳师,自恃力大拳硬,单独向其挑战,两人拳来腿往几十回合不分胜负。
心诚狂性大发,像愤怒的公牛般一头撞向洋人胸口,把人高马大的洋人撞飞七八米远,胸口肋骨被撞得深深凹陷进去,当场吐血而亡,吓得一群洋人落荒而逃,从此就有“铜头和尚”之美誉。
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民怨沸腾,心诚和尚在丁家寺设场授徒,练拳习武,率领徒众焚烧教堂,杀死传教士,打击土豪劣绅,成为茌平一带颇孚众望的著名拳首。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