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宫⑷
朱慈烺刚刚在东宫门前下了马车,早侍立在门旁的小宦昆仑便迎上来道:“禀殿下,张大人已到了些时候了,奴请张大人在暖阁歇憩。殿下是先去见见还是先更衣梳洗?”朱慈烺闻言略略思索一番便笑道:“张郎也不是外臣,不比如此讲究,他性子急,不可让他等久了。”于是便抬步走进东宫西暖阁,张轻阳还未除下朝服,脸色冻的苍白,正拿着汤婆子暖手,听到阁外的脚步声张轻阳便站起身来,待朱慈烺进来后分宾主见礼,坐定后,朱慈烺见他还冷的微微发颤,便命人在他身边又拢起两个火盆,又命常玉奴拿来一件雪狐裘给张轻阳披上道:“君路怎的如此畏寒?可有找医者看过?”张轻阳拢了拢身上的狐裘道:“臣这是年少时随师傅在关外编书求访时落下的寒症,臣原是南人,本就受不得那关外苦寒,可偏偏又素来贫寒,既买不起厚实的棉袍,也买不起多少纸笔来练字,这关外取之不尽的大雪在臣看来,便是天给地予的纸笔,臣便穿着夹衣,在雪中拿枯枝练字,久而久之,就落下了这畏寒惧冷的病症。”朱慈烺抬头望了张轻阳一眼道:“孤自小入勤勉堂读书,虽然也是按先仁宗定下的规矩,夏不扬扇冬不架火,但阿公他们总是用狐裘把孤包的暖暖的,说来惭愧,长到如今竟不知道饥寒二字是什么样,今日听君路一番话,才明白天下人读书不易,居不易啊!”
张轻阳轻声笑道:“天下黔首千万,读书人也有近百万,人各有命,臣已经算万中无一的气运了,虽是受了些苦,但如今也身家显赫,饱暖不愁,天下有多少读书人求学时比臣还苦楚凄惨,却一辈子也挣不上一纸功名……,殿下天黄贵胄,能生出如此善心,由此看来已是贤达了,臣这些藓疾,不说也罢,臣此次冒雪前来,是为了殿下昨日交代的那件事。”
“噢,君路可是已经探听到朝中有什么风闻了?”
“是,臣今日早朝前与礼部贺大人闲话时,他亦提到了此事,言语中虽然小心谨慎,但也有几分赞同此疏之意,早朝时,兵部给事中霍安,工部给事中刘广演,御史张德辅联名上了一道折子,若从其奏对的内容来看,与上一篇折子大同小异,陛下也是对这份折子按下不发,如此看来,陛下显然还是十分忌讳折子上所说的南迁之议,不过……”张轻阳慢慢站起来走到大案前,附身轻声说道:“今日早朝之后,臣得旨意入文轩阁觐见陛下,在阁外侯着时,见元辅大人从阁中出来,面色不豫,待见到陛下之后,却看见陛下也是脸色不同以往和善,御案上甚是凌乱,那几份折子也撂在了地上。”朱慈烺闻言后思量了一番问道:“老元辅素来不顶撞父皇,是惯会和稀泥的老太极,难不成此次为了南迁一事,竟和父皇争了起来不成?”
张轻阳退回椅旁扶着椅肩道:“首辅大人到底如何,臣一时也揣摩不出来,待日后慢慢打听也就是了,如今先且不论元辅大人是怎样的态度,即便他今日入东宫泣血而书,步步衷心于殿下,只要陛下一日不松口,南迁之议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眼下最最急迫的还是殿下要与陛下将此议说破,不然难免君臣父子之间,心生嫌隙。可怎样做,臣不知道,别人皆不会知道,只看殿下与陛下父子如何化解了。”张轻阳说完这句便不再说话,拢拢身上的狐裘,慢慢走向火盆边拿起火钳拨弄那盆中的银萝炭,朱慈烺也起身走下大案蹲坐在火盆旁边张开手烤火,缓缓轻声笑道:“你我二人在此说破大天去也不顶甚事,如今只得先静观陛下圣意如何,再做打算吧。”说完便回到案后写几张朱描,张轻阳也不着急,只蹲着慢慢烤火,时不时与朱慈烺说几句朝中调动,待他写完了字,直起身来笑问道:“君路,孤可曾赠过字给你?”张轻阳闻言思量片刻,答道:“三年前,那时殿下早课入堂时忘了一本《诗经》,按例要竹罚十二,遣奴才去取也是来不及了,臣正好那日在翰林院借了一本李梦阳批注的《诗》,便借与殿下,那日之后殿下赐了一副《蜀相》给臣。去岁上,臣跟随马尚书理事,他那里有一副殿下小时候习字的《逍遥游》,臣看了喜欢,便求了过来。”
“呵呵,难得君路记得那么清楚,孤随马师傅学了那么些年字,一直也学不到他那股子狷傲的筋骨,说起来,今日这副《相思》孤觉得涂的倒还好,便赠给君路你吧。”说完便走下大案,到水盆前净手。那边张轻阳拿起那副字,轻轻吹干墨痕,小心翼翼的叠好贴身放了。朱慈烺见他如此谨慎,不禁好笑道:“说应天府产极好的雪浪纸,徽砚苏墨也是极有名的,待过两年到了南方,孤日日写一副送给你,你到时候别嫌厌烦了才好。”
张轻阳动作一滞,眼神疑惑的望向太子,
张轻阳慢慢站起来打开风窗的一角,任那如冰如刃一样的朔风吹进来,缓缓道:“臣十岁上开了蒙,随关学大家黄文大先生走遍大江南北,十九岁上入了仕途,如今宦海沉浮近二十年,算下来,自认为书读得总也有个万卷了,人也形形色色的见了不少,可臣,说句犯忌讳的话,直至现在也不敢说能看得清殿下,殿下已是储君,迟早要执掌大明江山,一开始殿下要臣留意南迁之事,臣只以为殿下谨慎,不愿授人以柄,再后来臣以为殿下是看出北境难守,想南下为国储运,焦急筹谋俱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可臣愈往下查臣愈害怕,这朝中,竟像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对抗圣意,想将殿下推去应天,而殿下,明明是知道此番筹谋的,却像是在玩弄朝中衮衮诸公一般,臣今日斗胆,敢问殿下,到底是想图谋些什么?”
朱慈烺抿了抿嘴,眉头一皱,淡然回道:“孤自然是想大明国运永昌,至于是要孤南迁亦或是留守,孤,不在乎。”
“留守何为?南下何为?殿下可否考虑过?是自立,是待命,还是如汲汲之犬逃亡海外?”
朱慈烺当即暴怒,猛的掷碎手边的一只建盏,“嘡啷”一盏的滚茶溅在张轻阳的脚边,“张君路!你放肆!”
张轻阳只慢慢蹲下身,捡起那些碎瓷拿在手里,双眼紧紧的盯着案后年少的主君:“臣,忝居少保,执掌春坊,自然有侍奉储君的职责,如今储君心迹不明,行事乖张,臣,自然要问个明白。”说着便褪下裘袍,跪了下来。
朱慈烺怔怔的看着跪在阶下的这位刚刚还恭敬忠慎的属官,现在竟敢如此单刀直入的质问他,张轻阳见他不发一言,便站起来伸手到窗外接了一些雪花,攥在手心,强迫自己镇静下来。“这些其实臣都不觉得奇怪,我大明的储君,要说面对如此糜烂的国事却没一点自己的考量那才是大错,可让臣想不明白的是,朝内朝外,多少忠贞义士都在四处奔走,殿下自应当振作,可殿下还是这样态度两可,不思量南迁之后如何立足,如何自保,,却只想着笔砚玩物。臣不禁想问,殿下热衷于南迁之事,是为权柄否?是为苟活否?是为逃国难否?”
朱慈烺立在他身后,闻言只无声的笑笑,走过去帮着张轻阳拢了拢狐裘,低头拉过张轻阳的手在自己的袍袖上擦干,又将一个刚刚才亲自装好的手炉塞进他的手里道:“实则我到现在没想到该往哪走,该把大明引到什么路子上去。我只是知道大明不能还像从前一样,我也是。要是说求苟活,我大可以就此等闲度日,待日后接掌大位,声色犬马了此残生便是了。可孤是储君,便不可如此”说完展颜笑道:“你们都拥护孤,换言之都在逼孤做决断,可你们都忘了,孤今年尚未弱冠,本应该躲在父皇的羽翼下享受这帝国无上的尊贵,可因为孤是储君,你们都来逼着孤。”张轻阳听了这话呆呆立住,只见这小太子继续道:“孤刚刚去见了老太师,你和他都很奇怪,真的,大明已经到了今日的境地,辅佐孤来筹谋十年甚至更久之后的天下,绝不是什么聪明的选择,孤没问过你和老太师为什么相信孤,就像你们也从来不问孤为什么敢担起你们的信任。其实这次你们都想错了,孤不是别有所图,孤也不是不相信你们,孤,只是有些害怕,这毕竟是我大明王朝承继近三百年的国运,皆存与我等一身,我不敢告诉你们我害怕。可今日之后,孤不再怕了,因为孤知道君路和像君路一样的温暖之人一定站出来,到孤的身边,陪着孤趟过万千苦难。说来也快,孤那时只是一个没有母家护佑的小皇子,君路你也不过是一个国子监的清寒教书先生,如今我已经贵为太子,一国储君,君路你也身着黄紫,官居显位,可你依旧和从前一样,敢骂孤,能点醒孤,时时刻刻都护在孤的身前,不是吗?”
张轻阳回过头对朱慈烺深深一揖,道:“臣自小求学于南北大儒,随他们学得一身扶龙之术,常恨自己未早生五百年,随太祖建立不世功勋,亦悔恨未早生两百年,随仁宗爷开创太平盛世,然臣追随殿下后,臣已无悔,既然做不得那乱世虎臣,也做不得那治世能臣,便追随殿下,扶助殿下挽大厦于将倾,臣也用尽平生所学,只求做我大明江山的一个裱糊匠。为吾大明,虽万死,亦往矣。”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