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谁的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是谁的错
        都是谁的错

        对待错误的正确归因方式是开放、不固守己见

        做心理咨询的人,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我做心理咨询中,觉得最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人明明做了很过分、很伤害别人的事情,却可以非常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难道我还有错了吗”。

        虽然他们可能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母亲,一个频繁出轨的伴侣,一个恩将仇报的朋友,但是他们总能找到(在别人看来是强词夺理的)理由,证明自己没有错,错在别人。

        虽然这种现象如此频繁地出现,我还是觉得难以理解。不过我现在至少能承认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了,我可以总结道:“说都是别人的错的那些人,实际上几乎都是真正的过错方。”

        这个现象固然有种种层面的原因,我觉得有个原因是最根本的,那就是从来不看自己的问题,总是把过错归咎于别人的人,越来越容易行为失当。

        在家庭关系或者其他人际关系中,有的人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错误,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即使自己有些事情做得明显不好,也觉得是情有可原。这些人也几乎不可能得到幸福和快乐,因为他们会觉得周围的人总是不好。他们总是恨恨地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你就不能让我开心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也会这样,归咎于人而不肯反省自己,不愿意承认不好的结果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

        比如一个人,他身边的人很生气地责备他不承认错误,甚至指责他的人品。这种责备就算是有道理的,却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责备更让他觉得,责备他的人太坏,不会让他真的自我反省——人总不会去听一个对自己不好的人的话,然后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对不对?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这些人的心理机制,这样或许才能找到一些有助于他们改变的方法。从心理机制上看,一个事件发生之后都有一个归因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回归循环中的诠释阶段。而归因中最基本的一个分辨,就是向内或向外的归因。

        当一件事情的结果让我们感觉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内归因就会得出结论,这是我的错。而外归因则得出结论,这是别人的错。

        这两种归因中,外归因会让人更舒服一点。怪罪别人当然比自责要舒服一点,因为这样自我不必承受责备。因此,人本来都是更愿意对坏的结果做外归因的。

        但从长远看,外归因则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归咎于别人而不自我反省,使我们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责备了别人之后,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好转。相反,由于我们责备别人,别人恼怒之下,常常会对我们发起反击。

        发现了这个后果之后,我们当然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加强对别人的指责,期望别人最后向自己屈服;或者选择一个新的策略,就是反过来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错,是不是也有需要改变的地方,然后加以改变。毕竟,在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说出我们的错误。别人的指责虽然让我们不愉快,但是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许我们可以采纳一下这个视角,从而得到好的结果。

        简而言之,不认错虽然一时舒服,但是失去了改过的机会;而肯认错虽然不那么舒服,却带来了改过的可能性。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了加强对别人的指责,继续外归因,另外一些人选择了反省自己呢?这个选择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自由意志的因素,也有一些是心理学可以给出的原因。我们知道了这些原因,就可以帮助那些不承认自己错误的外归因者转化。

        比如,人在高焦虑的情况下,选择改变自己的概率更小。这是一个心理规律。因此在火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更容易拥挤到一个角落里,而不会想到可以破窗而出。对孩子的高考非常焦虑的父母,不会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因此,人对事情的“错”的大小感觉不同,选择的可能方向也会不同。在一开始,人们都是选择归因于外,如果后来发现也许需要改变这个归因,而错又比较小的话,人们就比较容易转变为自我反省。但如果错比较大,人们就不愿意转变了。

        这就解释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现象,为什么做了很过分的错事的人,更坚持认为是别人的错?因为,错越大,人越焦虑,改变的概率越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帮助者的原则,不要强调这个错误的危害,因为越强调对方会越不肯认错和改变。有些事情,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说成是很严重的错或者罪,而说成是一种失误,对方也许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还有,如果发现是自己的错,这个后果自己是不是有办法承担,也是能不能转变为内归因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人觉得,这个后果是有办法承担的,那么他也许可以冒险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错。如果他觉得,这个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那么他只好继续坚持归咎于人,这是保证他自己生存的不得已选择。所以我们希望一个人承认错误,需要先告知他,即使他错了也不用太害怕,因为他还是有出路的。最好,我们明确地告诉对方出路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然后对方才有可能转变自己的归因。

        还有的人之所以不转变,是因为他在外归因中有过获益,因此期望自己能持续指责策略。比如,他过去归罪于别人,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即使这个要求不合理,身边的人也还是尽量去满足他——也就是对他溺爱,没有原则,别人接受了他的不正确的指责。这样,他就会被惯坏,继续期望“你替我承担所有的错”。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这个人很受益,因为他在关系中持续地归咎于对方而对方也认账,这个人自己就没有罪恶感和内疚感的困扰了。但实际上这个人受害很深。因为归咎于人,他自己就学不会反省自己,学不会改变自己,学不会如何在错误中学习。他的这些能力不能进步,在心理能力上就如同残疾人。

        这样的人需要永远有一个人替他背黑锅,替他负责。他离不开这个人——就如我们看到有的人永远抱怨自己的配偶但是对离婚却极端害怕。这种病态依赖让他没有安全感,这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幸福。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会无限度地承接来访者的指责,而且会帮助对方看清归咎于人这种方式的危害,从而增加来访者转变的概率。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归咎于人固然是一种坏习惯,盲目地归咎于自己也同样是坏习惯。有些人凡出错都盲目内归因,其结果将成为抑郁症。真正健康的模式,应该是有开放性、不固守自己的先入之见,让自己对各种可能性都加以观察思考。

        现实中的事情,很少有都是别人的错,或都是自己的错的,常常是我们和别人各有各的失误或不足。在行为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信息,可以用合理的推论来不断改进自己的诠释,这样假以时日,总会越来越准确地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向正确的方向进行自我调节,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