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锡尼什 (1 / 2)
基本上行业定好了,接下去让路易斯最为头疼的是到底应该把大量的工厂放在哪里。
如果说现代化是一枚硬币,那么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人们居住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反过来又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必要的社会需求。因此,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国家的城市主要以商业或政治为基础,因此人口规模普遍较小。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先后启动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规模急剧扩大,逐步完成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历史上,欧洲各国的城镇化模式都是由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决定的,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从根本上说,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工业化。但是,历史和政治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而欧洲城市化中大概有三种最典型的模式。
一种是英国的城镇化,大概开始于18世纪中叶,是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的。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01年就已经增加到33%。1800年,伦敦的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都已经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
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理念,对工业布局不加行政干预。这使得英国的城市发展更多地围绕工矿区展开,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封建政治、文化、商业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兴工业城市一般都有着比较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交通优势,有利于工业发展,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反过来,劳动力聚集又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像是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英国大中型城市,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建设起来的。
毕竟欧洲历史上,英国圈地运动是最残酷的历史事件之一,但客观上为其工业化提供了土地、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等条件。
由于土地使用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得以按照“有利可图”的原则,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各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各具特色。
在形成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格拉斯哥、里兹等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分别以纺织、工矿、港口、海滨、交通枢纽和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相比之下法国小农经济势力较强,工业化发展较慢。究其原因,法国虽然是欧洲国家中实行中央集权制的代表,但是国家财政的能力却一直相对较弱,这就限制了法国大革命前政府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能力。
法国大革命后,又被欧洲其他国家经济封锁,进一步影响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就城镇化而言,法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其他中小城镇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发展。因此,法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比英国慢得多。1800年,法国的城市人口为10%,到1880年才增加到35%。
这里的重要原因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大量土地为农民所占有,土地集中程度降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了法国工业化的社会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由手工作坊组成的“家庭加工系统”和保守的家族企业成为当时法国工业的主体,严重制约其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