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 阿里之说(一) (2 / 6)
古象雄时,佛教还未传入阿里,那人们信什么教呢?——那就是苯教。所以,古时阿里是“以苯教治其国。”
苯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派别:1、兑苯,此派又名“因苯黑派”;2、恰苯,此派是止贡赞普时期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勃律、香雄三地传入;3、译苯,此派主要将佛教经典的某些内容译为苯教作品。也就是说使佛教与苯教相混合,因以成派。
藏史对此先后创立的译苯,又分称为“初期译苯”、“中期译苯”。或总称此二者为“白派”或“果苯”。此派教徒将所译的苯教经典埋于地下,掘出后再进行传播。苯教著名的《黑白龙经》就是此派所译。
除上述兑苯、恰苯和译苯三派之外,按照苯教之教理,又把苯教分为“外苯”及“内苯”。
不管何种教派的苯教,皆崇拜天,认为其初始之王来自天上,死后又返归上天。天神具有极大威力。除天神之外,他们还供奉五界神(死亡之神、地方神、家神、战神及族神)。
苯教也崇拜自然万物,认为神与鬼怪很多,以为它们住在天上、地上、地下各处,住在树林、河湖、山顶、冰川、岩山……对这些精灵鬼怪,都必须敬奉,否则就要招致灾祸。
苯教的另一特点就是注重祭祀。根据苯教的理论,神能保佑人的寿命。而鬼(最初也视为神)是人的性命主宰,能将死人灵魂带走,并可危害其家庭及后代。所以,对神要祭祀,对鬼要消灭。因此,就相应地出现苯教的种种祭祀和镇伏仪轨。
据苯教经论的不同。各派在祭祀方法上名目繁多,各有特点。其中恰苯所举行的祭祀活动具有代表性。每年秋季举行“公鹿独角”(即杀死千只公鹿),以其血肉祭祀;冬季有杀死公牦牛、绵羊各三千头,母牦牛、绵羊各一千头,取其血肉祭祀;春季也是杀鹿祭祀;夏季以焚烧树枝和禾穗祭祀。另外,人病时要举行赎命还魂祭。人死后举行伏鬼、招福。苯教也有其经典,在经典教义中也有“无常”、“业果”、“慈悲菩提心”、“六波罗蜜”等概念。并进行各种修法,认为如此才能证明清净本界,直取本身,达到“大彻境地”。总之,在经论文义及法事形式方面,与佛法有相同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一些典藉称,苯教至少有8000年历史。
苯教也有其修行活动的基地(即苯教寺院)。早期历代国王身旁都有个苯教师长。即《唐书》所谓的“巫师”。他们参与一部分政治决策,自然也协助国王控制臣下属民。
象雄为苯教之源,故象雄人笃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马肉。象雄盛世时,也是苯教盛行之际,流传全境,成雪区人民的土著信仰。随着吐蕃扩张,苯教由北传到吐谷浑,东传到嘉良夷地区,虽经几度兴废,但在民间仍拥有信徒。苯教文化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至今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公元846年,吐蕃王朗达玛禁佛,被佛教徒暗杀,吐蕃走向分裂割据局面。公元10世纪20年代,吐蕃王室后裔旺考赞被起义军所杀,其子尼玛衮,率百余人西逃象雄,控制其地,改称象雄为阿里(意为属民)。公元10世纪后半期,尼玛衮之子益希沃,在阿里扶植佛教,建立寺院,迎请阿底峡大师,弘扬佛法,逐步消弱了苯教势力。
苯教徒被大力削弱的情况下,不敢与佛教明争,只得暗斗。如转经时,逆时针方向反转,面对神像背部作祈祷……以示对佛教的反抗。以后,苯教在与佛教抗争中逐渐融合。但苯教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现代人,把藏族一切社会现象,均认为是佛教色彩。其实不然,许多民间习俗皆是苯教仪轨,现已演变为民间风俗习惯,很难分清哪些是佛教,哪些是苯教。
在西藏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宗教节日,就是苯教的“佛诞节”。这是苯教信徒为了纪念该教创始人——东巴·西绕梅波的诞生。将藏历每年的12月15日定为“佛诞节”。除此之外,苯教还有“下凡节”、“诞生节”、“涅槃节”、“珠庆节”等许多节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