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大战役 (2 / 3)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终于腾出手来,在管仲的谋划下,率领七国诸侯,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兵进召陵,联合伐楚,杂谈上习惯称之‘八国联军’。

        这是南北首次大碰撞,双方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如果真刀真枪的打起来,绝对要血流漂橹,两败俱伤。结果如何?不好说。

        不过,结局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最后作为东道主,楚国派遣屈完,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几句话就阻止了联军的步伐,双方和平剧终,签订‘召陵之盟’。

        楚国对诸侯盛情款待一番,以向天子进贡一车苞茅的代价,化解了这次危机。

        齐桓公则打着周王的旗号,继续当他的霸主。楚国名义上输了,向周王进贡,但是,政治上得到周王一句圣旨,‘振尔南方,勿侵中原’。从此,楚国名正言顺地称雄一方。

        第一次的战火,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这次伐楚,雷声大雨点小,谁也没打败谁,彼此都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大家算是平手。面对齐桓公的强大,楚成王也知道无法争锋,暂时消停。

        此时,北有‘戎狄’,南有‘楚蛮’,如果没有齐桓公称霸,中原将战火连天,惨不忍睹。当然,这一切管仲居功至伟。后来的孔夫子就说: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将变成夷狄了。

        第二次战役,就是宋楚‘泓之战’,前文也介绍过。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儿子们争权夺位,从此霸业不再。此时中原无主,秦穆公有心挺进中原,终究被秦岭阻隔,路途遥远,无法成行;另外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就是那位过客匆匆的宋襄公。

        宋国是商朝后裔,也是一方大国,天生的贵族血统。

        受齐桓公之托,宋襄公帮助齐国太子昭夺得齐国政权。但是,齐国人才凋零,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几个小国(比如陈国),因为感激齐桓公的恩惠,对齐国仍然客客气气,毕恭毕敬。

        宋襄公是个有德之人,很想把诸侯再团结起来,但是,文与武,相辅相成,没那个军事实力,岂能让别国信服?于是,在‘鹿上之盟’想借助楚国的力量,请楚成王参加会盟。

        楚成王什么人,窥视中原,野心勃勃,岂能听从宋襄公的指挥。他表面应承,暗中使坏,在宋襄公积极张罗的‘盂地之会’中,派兵捉住宋襄公,羞辱一番,然后自己执了牛耳(当上盟主),发号施令,目中无人。

        宋襄公对楚国背信弃义的做法满腔怒火,**,后来终于兵戎相见。

        公元前638年,楚、宋双方,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东北30里黄河故道)边摆开阵势,大战一场。这次战役,史称‘泓之战’,经过和结果,前文都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废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