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朝的建立 (2 / 4)
如果释迦牟尼在,或许能以身殉职,去感化这些侵略者。古公亶父很善良,却不会像释迦牟尼那样,甘愿以自己的死,去普渡众生。
他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让君主给大家谋福利。现在,戎狄来侵犯,目的是要夺取我们的土地和人口。民众跟着我或者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为了我而去打仗,牺牲他们的父子兄弟,我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于心不安啊!”
此话字字充满爱心,让人敬佩。于是,他率领亲族,离开豳国,渡过漆水、沮水,翻山越岭,到达岐山,定居下来。
豳国百姓,知道古公亶父仁慈,大家扶老携幼,跟随他,也到岐山下定居;周围的一些小部落,听说古公亶父如此善良,陆陆续续也来归附。
眼看部落不断壮大,古公亶父就废除戎狄的风俗,修建城郭、房屋,把民众分成不同的区域,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管理各种事物,百姓对他**。
大周,有了雏形。
古公亶父的正室夫人太姜,给他生了三个嫡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历。
当时,老三季历娶了太任,生下儿子取名姬昌。这个名字是否眼熟?没错,他就是未来的周文王。一个‘昌’字,意义深远。
太任,据记载,她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歪曲的事物,耳朵不听靡靡之音,嘴不讲傲慢无礼的言辞,席子不正不坐,食物不鲜不吃,还常常请乐师朗诵诗歌。
这大概是最早的胎教了。
太任与太姜,以及后来周文王的夫人太姒,都非常贤惠,被称为‘周室三母’。后来,人们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女人。
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出现,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大后颇有圣贤之风。古公亶父常常念叨:“我们家族要兴盛起来了,难道要应在昌儿身上吗?”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太伯、虞仲一听,明白了,父亲这是要把掌门人的位置传给姬昌,以此振兴家族。
这让后世许多帝王,看到了选择储君的方式,在无法确定掌门人选的时候,往往品评一下皇孙。比如明成祖朱棣,还有清朝的康熙大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