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2 / 2)
        晁氏是宋代声誉极著的衣冠大族,文学名家辈出,晁补之即是其中之一,与秦观、张耒、黄庭坚并受苏轼奖掖,并称为“苏门四学士”。晁补之也是宋词一代名家,词风与欧阳修、苏轼颇多相近。晁补之写有一篇《评本朝乐章》,点评当世词坛名手,可惜其文久逸,仅有若干观点借他人之书辗转传承下来。南宋赵令畤《侯鲭录》引晁补之语:“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此翁语甚妙绝,只一‘出’字,是后人着意道不到处。”

        晁补之的意见是,这个“出”字贵在自然天成,不是用力锤炼可以得来的。回想一下欧阳修《浣溪沙》的词意,从画船远远望去,岸边不知谁家女子将秋千荡过了院墙的高度。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场景,前人不是已经写过很多了吗?

        秋千是古代富家小姐的标准装备,倘若闺房的院子里没有一架秋千,真不知该怎样挨过每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如同蹴鞠是公子王孙的挚爱赛事,荡秋千则是女孩子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动。

        张仲素《春游曲》有“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女孩子们在百花丛中竞技,看谁能将秋千荡得最高;王涯《宫词》有“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寒食节里,宫女们纷纷荡秋千为戏,秋千竟然“满地”;白居易《和春深》有“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女子的自娱就这样成为男人眼中的风景;李山甫《寒食》有“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分明与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描绘同一种场景;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分明早已用到“出”字……那么,欧阳修究竟高明在哪里呢?

        |4|

        “出”字之所以妙绝,并非单单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在前文已经有了十足的铺垫,就等这一个“出”字的出场了。仔细体味《浣溪沙》上阕三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三句全写人在画船中的眼望所见,若我们追随着词人的视线,便会发觉当看到“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时候,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契合之感。

        秋千随意地荡出墙头,一瞬间便即隐去;荡秋千的女子享受着自己的欢愉,而不知道“我”此刻在画船中的欢愉;“我”一直在画船中自娱,恍然见到远远地还有人和我一样在这春光里自娱,旁若无人。

        这样的不期而遇有一种“近于道”的感觉,便不是单纯描写赏心乐事的那些诗作可比。无论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还是王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都只是以赏玩的心态看着那“秋千女儿”的动作罢了,只有欧阳修,不是赏玩,而是会心与契合。

        |5|

        在王国维看来,晁补之似乎有点少见多怪了,因为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一语虽佳,终归不是原创,而是脱胎于冯延巳《上行杯》当中的“柳外秋千出画墙”一句。冯延巳全词如下: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这首词内容仍不出男欢女爱,历来也不大受人重视。单看“柳外秋千出画墙”一句,若非隔世暗合,倒也可以看作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一语之所本。那么,后者如何比前者更见工巧呢?刘锋杰、章池有解读说:“‘绿杨楼外出秋千’结句在‘秋千’上,有绿树粉墙相衬,更显出秋千的飘荡飞动,令人神往。所以,用一‘出’字,有带着秋千破空而来、高高扬起的劲健。而‘柳外秋千出画墙’结句在‘画墙’上,画墙外虽有秋千的荡起,终而受画墙意象的一些遮蔽,却又似乎未能充分扬起,秋千的神韵没有完全展放。”(《〈人间词话〉解读》)

        这样的解释自然可以成立,对我们欣赏诗词也很有启发,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看法:“柳外秋千出画墙”一句之前有“罗幕遮香”为铺垫,先有一“遮”,后有一“出”,妙态顿见;比较“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前者更胜,因为后者“春色”一句已经直截了当地将“关不住”交代出来,便失去了先抑后扬的戏剧效果。

        文学评论就是这样,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引出不同的评价,只要可以自圆其说即可。而在我纯属个人的感受里,如果说“绿杨楼外出秋千”胜过“柳外秋千出画墙”,理由倒不在修辞的工巧,而在于那份不期而遇的契合感。,,,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