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1 / 2)
第二十一章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1|
欧九即欧阳修,唐宋人惯称宗族排行,“九”并非在同胞兄弟中排行第九,而是宗族排行中的第九。欧阳修出身于世家大族,祖上世代在南唐为官,但是降及宋代,门庭早已凋敝不堪。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在任所去世,寡母无以为生,只有带着孩子远赴外省,投奔欧阳修的叔父。叔父当时担任推官,说是官,其实只是幕僚一类的角色,薪俸既不高,油水亦不大,只有一点善良的心地可以给这一对孤儿寡母尽情倚靠。在贫困得买不起纸笔的日子里,坚忍的母亲“画荻教子”,传为一代佳话。
及至欧阳修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个真正苦出身的少年后进却丝毫不带官场凤凰男的猥琐习气,反而令人惊异地展现出一副仿佛与生俱来的名士派头,镇日里只是迟到、早退、旷工,和相好的同僚们吟诗作对,游山玩水,公务这等俗事从来不放在心上。
幸而欧阳修当时的上级长官钱惟演是一位以娱乐为事业的前朝遗少,对下属充满风雅情调的游手好闲满怀同情和理解。有一则著名的逸事是,欧阳修某天和一个相好的同僚一起抛开公务,出城到嵩山游赏。忽然天降大雪,眼见得不能及时回城了,忽然见到有一队人马冒雪而来,那竟然是钱惟演专门派来的厨师和歌伎。来人传达钱长官的口谕说:“登山劳累,两位不妨安心欣赏山间的雪景,府衙里边公务简易,用不着急着赶回去。”
天性的旷达加上有这样一位极尽体贴之能事的上级长官,塑造出欧阳修完美词人的模样。写诗需要言志,撰文需要有补于世,但填词需要的是优哉游哉的贵族气质与纵情风雅的娱乐精神,所以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初年一代填词大家,倒不是一件多么令人意外的事。
|2|
“绿杨楼外出秋千”语出欧阳修《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这首词是欧阳修外任颍州(今安徽阜阳)时所写,当时他以眼疾为由,申请出守小郡,这才从歌吹沸天的扬州迁调至清新淳朴的颍州。真相当然与眼疾无关,实在是政治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使欧阳修这位不拘小节的君子在左支右绌中未老先衰,既然如此,何如躲到旋涡的边缘颐养天年呢?
宋朝自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鼓励开国元勋们纵情声色之后,社会上就一直弥漫着一种享乐主义风气。即便是清官名臣,也往往爱歌舞、爱排场、爱搞工程,而这三者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一项政绩工程完工,就意味着有一个新的场所可供歌舞娱乐。欧阳修自然也不脱时代风气的熏染,甫至颍州便爱上了当地的风景名胜颍州西湖。幸而颍州西湖有清水芙蓉之美,工程便不必搞得很大,只是在湖中栽种瑞莲,在岸边栽种黄杨,待一切就绪,欧阳修便邀集同僚泛舟纵酒,吟诗作赋。这首《浣溪沙》所记,正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游湖场面。
太守乘画船出游,引来岸上百姓的追逐与围观。宋代个性张扬的文化官僚都很享受这种与民同乐的快感,当然自己一定要是众人目光的焦点才行。优哉游湖,看湖水拍打堤岸,天幕四垂,却见绿杨丛里,忽然有秋千荡出墙头。而赏玩中的词人白发簪花,好一份闲情与豁达。
其实在唐宋两代,男人簪花算不得稀奇。欧阳修对洛阳风俗曾有记载说,每到春天,城里人不分贵贱,一律簪花,贩夫走卒概莫能外。颍州不知是否也有这样的风俗,也许大家看到太守大人白发簪花,或多或少会觉得有些滑稽吧。在六幺舞曲的急管繁弦里,船上的同僚们推杯换盏。人生快乐应该以此为极致了,难道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吗?
这首词虽然明白如话,调性如何却见仁见智,如陈廷焯以为词人风流自赏,黄蓼园却说末句写得无限凄怆沉郁。若我们就词论词,当以陈廷焯的意见为是;知人论世,便当以黄蓼园的意见为是。不过当下我们最应当在意的,自然还是晁补之的那一则关于炼字的意见。
|3|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