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4 / 4)
这悠然所见之南山,正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暮色的氤氲下,飞鸟相继返林,无所为而为地归向天机自然为它们所设定的归所。这般景象令诗人若有所悟,而究竟悟者为何,便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这正是天真忘机、物我一如的妙境。主与客,人与物,浑然消失了分际。所谓“以物观物”的妙趣正在于此。南山终归只是南山,不是诗人或悲或喜之情绪中的南山,而这样的诗境便是“无我之境”。
|5|
“无我之境”例证之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颍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诗题《颍亭留别》,颍亭在河南登封,颍水上游。元好问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仕途生涯的一个转捩点上。论功名他已经在博学鸿词科中举,论人脉他早已广交师友,事业仿佛应该来得水到渠成,但史馆编修的工作偏偏并不让他称心。几番纠结之下,元好问终于决意挂冠而去。那是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由登封赴昆阳、阳翟,一众友人会聚颍亭,为他设宴送行。文人聚会,照例以诗歌赠答,游戏规则是抽签分派韵脚,各依抽到的韵脚作诗。元好问抽到“画”韵,便有了这首《颍亭留别》。
诗歌大意是说:故人重视情谊,临别时在颍水之畔盘桓。放眼望去,天地远大,万物相依,北风吹雪,造化天然。群山巍峨,水波澹澹,白色的水鸟悠然而下。人虽急着踏上归途,万物却依然闲适散淡。我与友人举杯对饮,已不复吟啸之豪情,而路上的尘土与世间的琐事无不消磨岁月,令人伤悲。挥别颍亭,挥别那一片恬淡如画的林莽。
这首诗看似大片笔墨都在写景,其实那都是以“物态本闲暇”来反衬“怀归人自急”罢了。阑珊的意绪一落而至“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寥落萧索,徒叹奈何。故而以全篇来看,为王国维所引述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但未臻“无我之境”,反而是极写物态之闲适以反衬出人世之逼仄。只是自先秦以来,诗人有“赋诗断章”的传统,弃置全篇而孤解片段倒也无可厚非。若依这样的视角来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一联不悲不喜而意态自足,浑然消弭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岂不正是“以物观物”之造诣吗?
|6|
无论著文、写诗、填词,多涉“有我之境”而罕及“无我之境”,原委并不难知:人只有在情到浓时才有抒之于笔墨的**,写作也只是感情宣泄的一种形式罢了,与手舞足蹈、哭天抢地并未有实质之差异。或以物喜,或以己悲,或不得其平而鸣,或感时伤世而咏,而笔墨愈酣畅,宣泄愈彻底,使万事万物莫不染上主观之情绪。这样的作品总是更容易感人的,因为读者也只是软红尘里的凡夫俗子,不经意间便会陷入那些极度情绪化的文学里,借作者的宣泄来做自我的宣泄。
所以说感染人心的文学并不是最高明的文学,因为哪怕它臻于极致,终归不脱“有我之境”。最高明的文学反而缺乏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染力,彻底解脱于七情六欲的枷锁,在“无我之境”中超然物表,只有极少数的天才(王国维所谓“豪杰之士”)可以攀上这样的高度。
这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高度,所以臻于“无我之境”的文学注定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