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3 / 4)
是的,这首词是秦观向朋友们表达心迹之作。在经历了赵君锡那件事之后,秦观与苏轼的关系开始微妙起来,旧友们多站在苏轼一边,对秦观颇有微词。于是朋友间的通信一封封叠加着怨气,所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指此而言的。而秦观的全部剖白,只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
这样的收束,在诗词技法上是为“以景结情”,或许苏轼便是郴山,自己便是郴江,而郴江终于流向潇湘,究竟是因为怎样的缘故呢?
当此词流传,“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语大受苏轼激赏,似乎这里边藏有一些只有当事人才能读懂的私语。王国维挑选出来的句子却是上阕的结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孤馆之馆即秦观当时留宿的郴州旅舍,初春的寒意于失意之人感受最敏,因为他分明从切肤的淡淡春寒里感受到世道人心那冰砭入骨的酷寒。树梢或许有百鸟交鸣,他却只听到杜鹃啼血的哀鸣;窗外或许有朝阳经过,他却只看到斜阳与暮色。这便是“以我观物”的佳例,一切无悲无喜的自然风光皆成为词人悲苦心境的外化。
|4|
“无我之境”例证之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饮酒》组诗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有二十首,大约作于晋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时年五十二岁。当时刘裕总揽朝政,受封宋王,备赐九锡,距离篡位仅有一步之遥。这是一个乱政的时代,附乱者加官晋爵,守义者彷徨无计。陶渊明躬耕于庐山附近的上京里故宅,闲居寡欢,只有饮酒自娱。醉来写诗遣兴,陆续积为《饮酒》二十首,以第五首流传最广。
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广为流传,以至于读者往往对诗中真意习焉不察。只要对古典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很多人都主张“诗必盛唐”,反对以理入诗,而陶渊明这首诗恰恰是“理趣”的典范,其“理趣”半点不输给唐诗佳作之“情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贫居陋室并不曾远离尘嚣,居室的主人却可以将扰攘的红尘屏蔽在门外。原因无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不受俗务的牵绊,住所便也仿佛超然世外了。
不务世事,闲来采菊,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经意间在菊花丛中回首,庐山的秀色刹那间收进眼底,收进心底。魏晋时代丹药流行,人们笃信服食可以升仙,而菊花恰恰是丹药仙方中的一味;菊花还有药效,《千金要方》有记载说,重阳节那天采摘的菊花可以做成药枕,能医头风,能明眼目。陆游《老态》诗有“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说的就是这回事。所以陶渊明之采菊未必真是纯然的闲情野趣,怕也是在时代大风气的熏染下以菊花为食或做什么药用吧,毕竟餐菊饮露更易于使人淡忘世俗。《饮酒》第七首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菊意在泡酒,独酌可以忘忧。
“悠然见南山”在有些刊本里写作“悠然望南山”,一字之差顿生天渊之别。若以“望”字,无论采菊也好,看山也罢,主观意图便嫌太重,而“见”字之妙,便妙在浑然:山色入眼只是偶然而自然的事情,并非来自诗人的有意赏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