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简史-第四章列国纷争(下)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性简史-第四章列国纷争(下) (1 / 4)
        第三节学说与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陷入了大动荡的分裂局面,但是人文思想却空前繁荣,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期古希腊的光辉思想文化和城邦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杰出思想家。还有波斯第一帝国、马其顿大帝国的先后崛起,并通过四处征伐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强国,更是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1.中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阶层力量日渐壮大,新制度、新秩序开始确立。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各国为壮大自身实力,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此前的贵族政治体制,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一些出身微贱的底层人士迅速崛起,这些人在血缘上与最高层的周王室及诸侯家族都没有直接关系。此时,不管你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有才干,有能力,都能得到重用,甚至封候拜相。史学家许绰云曾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及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作的统计研究,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知名人物的百分比是春秋时期的两倍: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知识分子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家等许多学派,形成了一个各家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家经典主要有《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经后世发展,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幼时就极为聪明好学,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的小官。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次年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56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执政仅3月,便使鲁国的内政外交大有起色。之后,鲁哀公因沉溺于齐国送的美女良马,听信小人谗言而罢免了孔子。离开鲁国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由于他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符,历经14年而不得重用。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开办私学,打破了教育垄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颜回、曾参、孔伋、子贡等贤人达72人。宋代大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世时就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并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相传,他曾整理《诗》《书》《礼》《乐》《四书》,序《周易》,著《春秋》。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他与弟子的言行编撰而成的《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孔子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哲学上,他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政治上,核心是“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经济上,提倡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为此,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

        孟子,名轲,字子舆,公元前372年生于邹国,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年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重视,曾为了他的学习而“孟母三迁”。《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言行,共7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其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名篇。

        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倡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保国安民,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将“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指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从统治者。他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提出通过修身养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如“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重视个人品德和家族伦理,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提倡中庸之道,坚持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才能安居乐业等。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两度出任兰陵令,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对诸子百家皆有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还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孟子“性本善”的天赋道德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规范。与孔孟的儒家相比,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及人事方面,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法制的惩罚作用,因而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对于儒家学说,其他各派批评较多。如墨家就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和儒家的繁琐礼仪。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也持否定态度。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的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历史上还流传:“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春秋时期,称学识渊博者为“子”,老聃因学问日深,声名日响,被世人尊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为道家学派(学说)创始人。

        老子曾著有五千言的《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易经》和《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思想结构为“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书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且“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中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互相转化,“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楚国人。庄周一生无意仕途,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他因崇尚自由,曾拒绝了楚威王的拜相邀请,后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各学派都有研究。他一生著书十余万言,皆收入《庄子》,大多都是寓言。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主张顺从天道,“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摒弃“人为”以及人性中的那些“伪”的杂质,从而与天地相通,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后世尊称庄子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其思想被尊为“老庄哲学”,但一般认为他的文采更胜老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