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求古训 走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求古训 走创
        作为一个年资较高的中医,身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肩挑着医疗,教学、科研多个担子,责任是重大的。事物在发展,形势在前进,应当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向新的水平前进。近年来,我是这样做的。

        关于小儿时期的生理体质特点,历代的儿科学者,长期以来就持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的不同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持“纯阳”立论者,认为小儿体禀纯阳,罹病之后,应用化热化火。

        所以在治疗上要重视寒凉药物的应用,力避辛温之品,因温药能助热化火,列为禁忌。而持“稚阴稚阳”论者,则认为幼儿时期,生机蓬勃,正在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在发育的过程中,依阳以生,赖阴而长,然而阳既不足,阴又未盛,所以在治疗上要注意卫护阳气。

        为了进一步学习这一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从三百例住院病例中的六十一例危重病儿中,作了偏于伤阴和偏于伤阳的初步比较。六十一例中二岁以内的有四十一例,二至六岁的十二例,十岁左右的八例。病种方面,以急性病为主,其中以小儿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伤寒等占多数。入院时病情都较严重,且有十九例已伴有心力衰竭和循环障碍。

        我们根据病情记录及用药法度来探索其“稚阴稚阳”在疾病过程中的临床现象及其实际意义。

        1、颜面望诊。以青灰?白为多,占总病例的50%以上。年齡愈小,其出现的机会愈多。

        2、精神状态。多见者为萎摩淡漠,目光无神。幼、婴儿表现更明显。

        3、舌苔与舌质。光苔滑白。舌质淡红、淡白者占总数57%;黄苔、灰苔、白苔、舌质红者占总数43%。其舌质舌苔的表现与患儿的临床体征是一致的。

        4、脉象。较大儿童的脉象以沉细,细数的偏多。

        在六十一例重危病例的治疗记录中,有二十六例是完全使用了以参、附为主的回阳救逆法,十二例是阴阳并伤,以生脉散加附子、龙骨、牡蛎等;单纯用养阴清热。苦寒解毒方法的为十三例,且均为年龄较大的儿童。

        通过初步观察,认为小儿生理具有“穆阴稚阳”的特点,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小儿在病理上所表现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归的。伤阴与伤阳亦互有转化,多见者如腹泻病例中的中毒性消化不良症,它可先伤胃阴,继伤脾阳,又能在胃阴耗损的同时,既出现口干舌绛、皮肤干燥皱瘪的症状,又有面晄(huang)无神,肢厥脉微的脾阳困惫证,具体反映了“稚阴稚阳”的临床征象。对阴阳两伤的处理问题,往往采取扶其阳而救其阴的方法,但必须审察孰者为主。

        阴与阳虽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是互根的。所以阴之滋生,必须赖阳气之濡化;阳可以统阴,而阴则不能统阳。这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又例如小儿的指纹诊,过去有些儿科书籍中,把它讲得神乎其神,而且在群众中影响极为深刻,认为儿科医生就是依靠指纹来诊断疾病的。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观察了三岁以内的正常儿童和不同病证的小儿共五百例。看到指纹的三关颜色,在各种疾病中,似未见有明显的特异性诊断依据。

        有些正常儿童的指纹,也有直透三关的。对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未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初步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临床上见到一些心力衰竭的肺炎患儿,其指纹可向命关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即缺氧愈甚,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见明显,这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由于观察的例数不多,方法上是否符合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疾病的诊断概念比较模糊,对临床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总结,对于提高医疗、教学的质量,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例如,疳症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其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它不仅是营养不良的一种现象,而且是多种疾病的综合反映。不但病因复杂,且命名繁多。历代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念亦不够清楚,分类方法更无统一标志。有的以脏腑分类,如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疳;有的以症状分类,如疳渴、疳肿等;有的则以病位分类,如眼疳、鼻疳、牙疳等;也有的以病因分类,如蛔疳、哺乳疳等等。

        从临床实践中,看到的疳症症状是错综复杂的,很少以独立的症状出现。为此,我们做了五百三十三例各类疳症的临床观察,并从病因调查、症候分类、诊断依据、治疗法则以及合并症的产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五百三十三例中,属于喂养不当的有三百零五例,占57%(其中包括过多的营养),由于病后失调的有一百七十一例,占32.1%)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五十七例,占10.7%。说明古代医家指出的“诸疳皆脾胃为病”的论点,是符合实际的。我们将各类症候的表现和不同疳症的名称,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绪合患儿的临床特征,把疳症列为三大类证:一为形体比正常儿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欠调者,本组中有一百九十六例,占总数36.8%,属疳之初期,称为“疳气”症。其病机为脾胃失调;二为能食不充形骸,肚腹膨大,甚则青筋暴露,形如橄榄,

        多有合并肠寄生虫者,有二百五十六例,占48%,名为“疳积“症,其病机属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三为极度消瘦,状如皮包骨头者,有八十一例,占15.2%,乃疳症之晚期,诊为“干疳“,病机为气血津液亏耗。在治疗上,“疳气“以和为主,“疳积“消补并施,“干疳”则以补为主。合并症属本病的兼证,不作病名分类。如口疳为心脾积热,眼疳为肝阴不足,疳肿胀为脾虚气弱、水湿潴留等等。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对临床医疗总结经验,尚有一定指导意义。

        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各地均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病因方面,中医学者认为属于温病学说的“暑温“范畴。按温病的传变规律,一般均由卫及气,由气入营入血。而本病特别是重症病例,发病急骤,往往起病即见昏迷、抽风等营血症状,如沿用卫气营血辨证,则难以合拍。且急性期与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病因机理,亦无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本病的病因机理,形成了阶段之间的割裂,对医疗教学亦带来因难。为进一步探索本病的发病机理及其辨证治疗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一百二十一例“乙脑”急性期及一百三十五例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例进行了全面观察。

        根据“乙脑”急性期所出现的高热、昏迷、抽风三大主症,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失语以及强直性瘫痪,震颤样抽动等症状,均具体表现了热(发热)、痰(意识障碍和颅神经症状)、风(抽风)等三大症候。而热,痰、风三者又互有联系,互为因果。如热极可以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它既是症候,又属病机。

        虽然三者之间可以同时存在。但必有主要的一个方面。不过,急性期的热、痰、风证,实者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热、痰、风证,则以虚者为主,或虐中夹实。

        为了进一步明确辨证,又将急性期热证,按其不同的属性,分为温、热。火三个类别。痰证为意识障碍,其狂躁不宁者为痰火,深度昏迷者为痰浊。风证中头痛项强,有表证者灼热无汗为外风,惊厥反复发作,持续不止而有汗者为邪陷心包。肝风内动之内风。恢复期及后遗症发热,有阴虚和阳虚两点(感染性发热例外),强直性瘫病为风窜络道,震颤样不自主动作的抽风为虚风。对吞咽困难、失语、痴呆者均列入痰浊症。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运用热、痰、风理论,指导“乙脑”的辨证施治,似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今后进一一步探索其机理,也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资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