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 (2 / 10)
由他主持修订的《梁律》繁琐庞杂,苛重无比。他还大兴土木,轻用民力。故有人评价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忧士之不禄。
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执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众议,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萧渊明率兵策应。结果,兵败被俘。侯景亦被高澄击败,遂率残部800多人南逃,赚取了寿阳,被梁武帝任为南豫州剌史。这时,东魏又开展外交攻势,表示要用被俘的萧渊明换回侯景,梁武帝当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结主持长江防务的萧正德,渡过长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达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饿而死。侯景又将萧正德缢杀,于551年11月登极称帝,建国号汉。次年二月,梁荆州剌史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攻入建康,击杀侯景,侯景之乱至此平息。与此同时,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杀。次年,西魏又将萧詧在江陵扶立为帝,是为后梁。不久,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梁亡。
四、阵朝兴亡(5575**)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原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与王僧辩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功被封为扬州剌史,坐镇京口。王僧辩废梁敬帝,拥立从北齐迎回的萧渊明为帝后,霸先从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扶敬帝即位,并打败了北齐的进攻。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又废敬帝,登上帝位,建国号陈,是为陈武帝。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却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宠爱贵妃张丽华,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坏。5**,终被隋朝所灭。
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
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盛极而衰的首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间不准通婚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婚宦失类的现象;其次是士庶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混乱,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寒门庶族的势力乘机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机要和寒人任典签。
东晋南朝的机要官是指中书监下的中书通事舍人。东晋时期,杂用士庶,但自南朝以来,则专用寒人,且权力大增,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典签亦称签帅,是刘宋时创设的一个官职,开始的职权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镇的宗室诸王批阅公事和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后来,诸王的年龄日长,权势渐盛,争权夺利和骨肉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于是,典签的权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权重藩君,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剌史。总之,随着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寒门庶族乘机崛起,逐渐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权大权。这是当时地主阶级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
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出现这种阶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门阀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尽心,以邀恩宠,于是,军政大权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
一、北魏兴亡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的统一北方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魏晋时期,内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带。后迁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378年,其首领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轿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国家规模。386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附近)建魏,史称北魏。3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与东晋对峙。次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称魏帝,是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位后,于431年灭大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