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魏晋十六国 (3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通史》教案--魏晋十六国 (3 / 7)
        第三,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长期战乱,加之政治****和天灾流行,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流亡。流亡人民生活无着,只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

        李特起义与成汉建国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九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由氐人齐万年领导的武装起义,加之连年荒旱,关陇地区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阴平和武都六郡的汉、

        氐、賨等族十多万人由于生活无着,结队南迁,涌入蜀地。这时,西晋的益州刺史赵廞图谋割据四川,便想把这十多万流民作为自己和西晋抗衡的力量。不久,赵廞又嫌流民领袖李庠、李特兄弟的势力过大,遂借故杀李庠及其子侄十余人。于是李特、李流便率流民进攻成都,杀了赵廞。晋廷又派罗尚任益州剌史。罗尚入蜀后,限期迫令流民返回故地,又暗中派兵向流民进攻。李特遂在绵竹揭旗造反,率众进攻成都。由于麻痹轻敌,李特、李流相继兵败被杀。李特之子李雄继领其众,于永安元年(304年)攻占成都,杀了罗尚,自称成都王。两年以后,即位称帝,国号大成。后来,即位的李寿又改大成国号为汉,史称成汉。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刘渊、石勒起兵与西晋灭亡刘渊是南匈奴单于余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原居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后长期充作质子,留居洛阳,汉化极深。八王之乱发生后,成都王司马颖欲结刘渊外助,遂遣其返回故地并州。晋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刘渊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国号汉。接着,刘渊遂率众攻晋,并对洛阳形成包围态势。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继续进攻洛阳。次年,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这时,西晋大臣拥立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称皇太子。怀帝被杀后,司马邺遂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刘聪派族弟刘曜攻入长安,俘获愍帝,西晋亡。

        石勒是羯族人,世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西晋末年,曾被掠为奴隶,卖往山东荏平为耕奴,后被免奴为客。八王之乱发生后,石勒以十八骑造反,投奔刘渊。后经转战河南、河北,兵力增至10多万。当刘渊围攻洛阳时,西晋执政东海王越和太尉王衍曾率10万主力部队南撤,企图控据江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被石勒追及,晋军被俘后,全被坑杀。

        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

        (317420年)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邺(后改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此前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族又相继在北方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大夏(可简称为一成、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建宋,东晋灭亡。东晋十六国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一、汉、前赵、后赵兴亡

        汉国兴亡汉国是匈奴人刘渊所建。刘渊死后,即位的刘聪于316年灭西晋。刘聪死后,其子刘粲继位。刘粲荒淫无度,朝政混乱,太后之父靳准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刘粲,遣使称藩于东晋。319年被石勒所灭。

        前赵兴亡318年,靳准在平阳发动政变不久,镇守长安的刘渊族子、汉相国刘曜即起兵东征,行至赤壁(今山西夏县西北)即帝位,建国号赵,后迁都长安,史称前赵。329年,前赵被石勒所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