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驼背姑嗲和摇头姑嫲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驼背姑嗲和摇头姑嫲 (1 / 3)
        庙内的驼背和尚,后来做了我的姑嗲。

        家乡方言,爷爷叫嗲(dia),平声。奶奶叫嫲(ma),入声。

        驼背和尚生于一八九四年,卒于一九八八年,一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见惯了风云变幻世态炎凉,也养成了不温不火不疾不徐的性格。据说他的俗家在慈利杨柳铺,五兄弟中排行老幺,所以大家都叫他杨幺嗲。

        杨幺嗲生下来就驼背,脊椎几乎弯成了九十度。这么一个畸形儿,大家都说养不活,不如丢到山上算了。**舍不得,毕竟是自己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团肉,哪能狠得下心来说不要就不要呢?于是就囫囵养着。

        说话容易,养着可真难啊!小驼背像团虾米,坐不直,站不稳,走路总是摔跟头,好不容易养到四五岁,黄皮寡瘦的,比同龄孩子要矮一个头。瞧这样子,能不能长大成人,还真叫人说不准。

        一天,妈妈带着小驼背到附近庙内上香,碰到了在庙内挂单的一个游方和尚。那和尚上下打量小驼背,对**讲:“你儿六根不全,但天庭饱满,是个有慧根的,让他出家跟着我吧,将来可得长寿。”妈妈舍不得孩子,也不敢自作主张,回家与丈夫商量,两人都觉得与其让孩子留在家里受苦,倒不如送到庙内出家,一辈子也有个安身之处。

        第二天,小驼背就被父母送到了游方和尚身边。说来也是奇怪,才五岁的小儿,却像是前世就认得游方和尚似的,跟前跟后,寸步不离。看到娘老子离开,也没有跟着出去。

        杨幺嗲后来跟着师父到了东岳庙。

        在东岳庙,他跟着师父诵经念忏,打更坐禅。青灯古佛,光阴荏苒。他头上的戒疤从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为三个,最后定格为六个。等到师父圆寂,驼背和尚就成了东岳庙的方丈。

        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按理应当是道士管事,怎么是和尚当家呢?而且有证据表明,和尚在这里当家的时间还不短。

        庙对面傅氏祠堂的东北角,很早就有两座圆形土堆,上面长满了翠绿的粽叶,还有两棵青绿的芭蕉树和一株长着蒲扇般棕叶的老棕树。粽叶可以包粽子,芭蕉叶可以用来蒸米粑粑,这都是孩子们爱吃的食物,但大家都不敢采摘这里的粽叶和芭蕉叶,因为听老人讲,这两个大土堆是两座坟墓。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庙街一黄姓人家修建新房,选中了这块地皮。乡亲们帮着挖开这两个土堆,每个土堆里面都露出了上下相扣的两口大缸,里面各有一具坐姿骸骨。其中一口缸里还收着一只小木匣子,里面装着黑白棋子。

        村里老人说,缸葬是出家人特有的葬仪,这两具骸骨生前一定是庙内的和尚,那个放有棋子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明松和尚。大家把这两具骸骨连同木匣棋子都烧了,在祠堂附近挖个深坑埋了起来。

        出土了缸葬和尚,证明东岳庙很早以前就是僧人主事。还说明在偏远的农村,佛道合一非常普遍。农村人没那么多讲究,不管是佛还是仙,只要能保佑他们发财、平安就行。

        杨幺嗲人长得难受,心地却很善良。他每天按时撞钟击鼓,早晚敲木鱼念经。有时也到庙街上走一走,在街坊邻居家里喝一杯茶扯几句白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