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能消灭太平天国(前言)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国藩为什么能消灭太平天国(前言) (1 / 2)
        曾国藩作为一名大清高级别汉族文官,并不以军事见长,带领当初尚未看好的湘勇,历经十二年苦战,最终将太平天国击败,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大清帝国,立下盖世功勋,誉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其打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即被大清皇帝封为毅勇侯。汉官立功封侯,在大清重满轻汉情况下,绝无仅有;曾国藩死后,清廷更是给予极高哀荣,谥号“文正”。大清立朝两百余年,仅有八人得此美誉。

        洪秀全于一八五零年十一月在广西金田村起兵造反,国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之太平军一路征战,打出广西,途经湖南,攻下武昌,定都南京。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席卷全国十八省份。清军绿营旗兵,剿办多年,损兵折将,数十万正规军所剩无几,大清已岌岌可危。如此来势凶猛的太平军却被曾国藩所统民间武装消灭,这究竟是何缘由?

        其一,曾国藩有很不错的运气。中国有一古老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多次战败,曾两次投水自杀,两次都有人将其救起。而李续宾、吴文镕、吕贤基等大清名将高官,也是与太平军作战时投水自尽,却无人相救而死。曾国藩第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在困守皖南祁门时,太平军突破各山岭防线后,疏忽大意,没有再往前突进十几里,他因此得以偷生而成功。

        曾国藩的母亲于咸丰二年去世,当时他正往江西行进,去江西省乡试任主考。母亲去世,按大清惯例,他得回乡守制。这一年,假如其母未故去,他便不能回乡;主考完毕,必须回京做官。当初太平军兴时,曾国藩身兼数职,咸丰不可能让他这个文官回乡去督办地方团练。从曾国藩一贯立志来看,他只想在文官职位上有所作为,带兵打仗,对他来说没有兴趣。然而,他去老家守制后,形势就不同了,刚好太平天国兴起已有两年,咸丰借鉴其祖父剿办白莲教起义的成功经验,在曾国藩守制之际,谕旨全国在籍守制或养病等高官主办团练。于是,身为礼部侍郎兼其他各部侍郎的曾国藩便顺理成章在湖南团练湘勇,从而开启其成就盖世功勋的第一步。

        曾国藩考取进士时,成绩不理想,当年朝廷取进士一百九十四名,他名列一百二十七位;而翰林院只录取四十余名进士,他却有幸留在翰林,从而有机会十年七迁,平步青云成为侍郎。按其考试成绩来说,只能在各部行走,或者去地方任府县官吏而已。一个小级别官吏,即使丁忧,即使咸丰令其团练乡勇,他也无足轻重,不是主角。就像李鸿章也去地方办团练,他就只能充当配角。

        曾国藩的运气还在于老天给了他三大巨人的支撑。

        左宗棠偏好军事,是当时真正的帅才,但命运让他无缘考中进士,无法进入大清高官序列,只能流落于民间与督抚幕府。碰巧的是在曾国藩做两江总督前不久,他在湖南巡抚幕中得罪权贵,逃亡于湘军大营。因多人营救,他因祸得福,咸丰令其协办曾国藩军务,由此生发而出。曾国藩请其自成一军,替他保江西攻浙江,成为其攻击南京之坚强后盾。论实战指挥能力和运筹帷幄之谋略,曾国藩应不及左宗棠,有左宗棠在,他的成功之路得以安全平稳。

        李鸿章成为曾之强大后援,更是老天有眼。其父李文安大曾国藩十岁,却与曾同年考中进士,而官运远不如曾国藩顺利。李鸿章早年进京,就以同年子名义跟曾国藩学习,李鸿章比其父优秀百倍千倍以上。李文安希望儿子得到曾国藩提携,令其投在曾国藩门下,岂知后来曾的成功竟然依靠这位学生多方支持。李鸿章开始是跟吕贤基在其家乡安徽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吕命运不济,与太平军作战早早殉职。其后,李鸿章又跟随周天爵、福济与捻军及太平军作战,但这二人均不是伯乐,没有发现李鸿章这千里马,李在安徽走投无路,只好远投在江西的曾国藩。之后,曾国藩大胆起用李鸿章,令其统兵六千,开辟上海战场,从此,李鸿章在提供湘军军饷、牵制太平军李秀成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曾国荃是个另类,他是曾国藩三弟,因其在曾氏家族中排位第九,曾国藩称其为九弟。他少时不爱读书,且天资平平,曾国藩对他极度失望,认为其要成就功名当毫无希望,倒是对其二弟曾国华寄以厚望。岂知这个毫无希望的九弟,为了救援困于江西的大哥,投笔从戎后,竟别有一番气象,带兵打仗很有天赋,大出大哥所料。他打下江西府城吉安还不能让人特别佩服,收复名将张运兰尚不能攻克的景德镇后,他便在世人眼前一亮了。之后,打破坚城安庆,便完全征服了大清朝野官绅,从而获得“曾铁桶”之大名。原来,这位曾经的读书庸才是一位作战牛人,常胜将军。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便是这位敢于蛇吞象的怪才用极少的湘勇围攻两年之后既告陷落。

        其二,曾国藩充分挖掘利用了大清的各种资源。尽管大清自洪秀全起义之时,已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揺,但其残存的国家体系依然蕴藏有巨大能量,它被曾国藩充分挖掘与利用起来,成为其致胜基础。带兵打仗,取胜的前提是要保证军队所需粮饷和军械。曾国藩之湘勇比起没有任何外力帮助之太平军,具备许多优越条件。曾所带湘勇可以劝捐,可以设卡征收厘金,甚至可以要求去远离战场的广东设关卡,收厘金;曾国藩在江西、安徽打仗,却可以有人在湖南替他经营东征局,为其筹备军饷粮食。曾国藩甚至可以拦截过往湖南的协饷,建造水师战船。这些优势,太平军完全没有,如此自然先败了一着。补充兵源,曾国藩不必去掳掠,他可以请各地地方官为其准备,他只要请求朝廷为该地增加科举名额即可。为了募捐,他可以请求朝廷为捐款者送一顶大清的顶戴。为了组建马队,他可以请人远赴黑龙江购买;还可以要求广西、广东官员送船送炮。在其征战之时,朝廷可以从人事上为其支持,升左宗棠、李鸿章为巡抚,升罗泽南为道员,将阻挠其征战官员调换或革职。江西巡抚陈启迈因与曾闹意见,曾一纸奏折将其去职。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两年内变换数位,就完全是朝廷看曾国藩脸色行事而使然,他甚至可以在给同僚书信中明目张胆的威胁与其有过矛盾的官吏,令其不敢阻挠湘军特使征收厘金。可以说,曾国藩与太平军打仗,其后盾比太平军后方援助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清朝之末,虽有很多腐败无能之官员,但依然还有无数有志之士,他们大多以忠心报国为己任,曾国藩周围便聚集了这么一批人才,高官有湖南巡抚骆秉章、湘勇创始人江忠源、湖北巡抚胡林翼、江西巡抚沈葆桢、劝捐好手黄冕、粮台管理李翰章、道台黄鸣珂;谋士有李元度、刘蓉、郭嵩焘;大将有李续宾、鲍超、杨岳斌、彭玉麟、张运兰、唐训方、刘于浔等各类人才数不胜数。而太平天国虽然兵将众多,几乎全是乌合之众,真正能打仗者很少,无法与湘勇相比,能管理地方者,更是少之又少。

        其三,曾国藩个人综合素质高。他饱读史书,对中国历代得失熟记于心,对大清弊端了解透彻,且有报国大志,常常思考如何改变大清没落局面。特别是鸦片战争与金田起义之后,他更关注军事,对练兵打仗有一定研究,其未训练湘勇之前,就已具备建军、作战等深厚的综合知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建军思想。

        之后,在其组建湘军过程中,十分讲究兵员素质,他要求挑选老实本分之青年农民,坚决不招收市井奸民。操练湘军时,又能吸取历代将领带兵打仗的致胜经验,如借鉴明代戚家军打击倭寇、嘉庆朝镇压苗民起义傅鼎编练弁勇之办法。他注重练兵,注重军械配备,注重兵种配合。根据江忠源及郭嵩焘与太平军作战总结,果断组建湘军水师,是致胜关键。在指挥作战时,注重水陆配合,常常以陆师进攻,水师策应。在水师建设上,讲究大船与轻舟的相辅相成,为湘军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使用军械上,注重大炮的改良。他喜欢研究地图,行军、驻营、打仗有严格的规定。其独到之处,在于他把作战人员与脚夫职责完全明确,令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具有近现代建军意识。在提升将士作战能力上,他注重军队的精神面貌建设。他为弁勇编有很实用易记的各种歌诀。如《水师得胜歌》、《陆勇得胜歌》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实来自曾国藩的这些歌诀灵感。

        在战略上,他更是高人一等,可以与左宗棠、胡林翼等同。他能一针见血地看出太平军的软肋、痛点,也能算定湘军进攻重点。他设定的战略,往往能致太平军于死地。他自奉旨做两江总督以来,总的战局上,太平军基本上是被其牵着鼻子走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