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能消灭太平天国(前言)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国藩为什么能消灭太平天国(前言) (2 / 2)
        曾的能力还在于其与皇帝周旋能争取到主动权,自己认定的事,不会因为皇帝的干扰而放弃,从而保证了自己最后的成功。他大胆上折《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虽然惹恼了皇帝,差点遭到灭顶之灾,但从此他在官场为自己树立了敢作敢为的忠臣形象,使全国各地正直忠良官绅,对其敬佩有加,此一举措,为其捞足了政治资本。而当其兵未练好,不足以出征之时,他可以不听皇帝谕旨,委婉拒绝之;皇帝令其入川剿匪,而又不给其实职时,他可以采取软磨硬泡迁延徘徊之法,拒不西去四川,达到了他与胡林翼共同进军安徽的目的。曾国藩如此行为,需要有足够的胆识。那些因为感恩而放弃自己主见,一味听从皇帝旨意的臣子,往往会遭受意想不到的失败。李续宾身为一介草民,因为感激皇帝给其一个浙江布政使高官职位,便不加思考地执行皇帝命令,孤军深入三河镇,最终兵败身亡。湖广总督吴文镕不加变通执行命令,结果兵败黄州,自杀身死。曾国藩兵败靖港,被削官为民之后,在李元度指点下,厚着脸皮请皇帝恩准允其单衔奏事。按大清例,非为督抚一级官员,不能单衔上折,只能先通过督抚高官向皇帝汇报事务。曾国藩破例之请求,竟然得到皇帝许可,这样避免了许多麻烦与危险。能单衔奏事,就可以直接与皇帝对话,好的坏的都可以尽其解释。曾国藩此举,也从侧面吓倒了一些不良官员,使他们不敢对其痛加伤害。因为他们不知道曾国藩与皇帝关系铁到何种程度,竟可以让皇帝坏掉规矩,对其网开一面。

        曾国藩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交朋结友,极有凝聚力。他有当时最庞大的幕僚队伍,这里高手如云,能人辈出,战将、行政人员、后勤专才、谋士、学者应有尽有。他于京城为官时期结交的一帮同年好友,也每每有人站出,为其成功下力不少,其中好友毛鸿宾最为典型。曾国藩回湖南奔丧时,就托付毛照料家小。毛后来从府官做起,在胡林翼与曾国藩的关心下,他慢慢做到布政使,再做到湖南巡抚,之后,升为两广总督。他为督抚期间,就一直致力于帮助曾国藩。而胡林翼也是曾国藩在京城相识相交的,因为曾国藩真心待人,胡林翼有感其古道热肠,竟然将最珍贵的《陶文毅文集》送给了曾,可见二人关系之铁。后来,胡林翼从贵州初到湖北时,就是由曾国藩倍加照顾而发达开来的。胡林翼做到湖北巡抚之后,又百般关切处于逆境的曾国藩,从而成就了曾的不世之功。在曾国藩坐困祁门,处境危急之时,驻扎在江北的李续宜不远千里赴汤蹈火前来皖南助战,保其人身安全,足见曾国藩人格魅力之强大。

        曾国藩性格刚毅,百折不挠,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在长沙练兵时,与绿营及地方官相处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退至衡州练兵。在靖港寻死不成之后,可以忍辱含羞,痛定思痛,引军再战。在江西被石达开打得大败之际,他没有选择退回湖北,权衡再三之后,决定留驻江西,承受无尽之危险忧虑。在皖南祁门遭到重重围困时,有许多人包括李鸿章都已逃出祁门,他却可以视死如归,直面危险来临。他挺过了数道难关,才迎来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能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太平军前期将大量绿营击溃消灭,为其登上权力之巅,扫除了障碍,同时太平军力量也严重削弱,无法与湘军抗衡。江南大营未被击溃时,朝廷对曾与湘军并不敢重用,曾国藩也得不到足够大的实权。从太平军一八五零年开始到一八五九年江南大营溃败止,太平军主要还是与绿营在搏斗,其精锐消耗太多,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绿营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及“三蕃”反叛中,起了绝对作用,之后,因腐败日久,作战能力锐减,经过乾嘉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各地百姓起义的打击及两次鸦片战争的消耗,本来已成强弩之末、将死之军,再经太平军近十年的折腾,完全走向了灭亡。之后,湘军一家独大,清廷只能依靠湘军剿贼,曾国藩成功顺理成章。

        曾国藩的对手综合能力弱,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洪秀全天资愚钝,胸无大志,不是创业型人才,倒完全是个娱乐致死人物。他几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没有像曾国藩一样,认死理继续准备下次大考,反而中途变心,研究《劝世良言》,一门心思要做个合格传教士,并没有想做一番惊天动地改朝换代的大事。他的同伴冯云山为了混出个样子,无意走到杨秀清一帮最贫穷的烧炭者中传教,情况才有了转变。因为“拜上帝会”实行圣库制度,所有入教者得将全部财产上交给教会,以便统一管理。不少商人、地主入教,将全部财产上交,引起山中穷人一哄而上。如此,这个变味的中国**会——拜上帝会,变成了一个暴力集团,洪秀全被动地成为了反清首脑。他一称王,就极尽所能地享受帝王生活,大量纳妃便是其一,而当时他根本就没有资本和条件去享受。到了南京,他与众王再不肯扩大战果,轻率地做出定都决定,然后迫不及待地拚命纳妃,大兴土木;至于北伐,竟然仅派两个普通战将孤军深入。依太平军当时声势,完全可以整军北伐,那么大清可能很快会被太平军吞没。

        其次,有史以来,开国皇帝都能力超群,洪秀全作为第一任太平天国开国元首,他要有极高的征战智慧,正确的战略决策能力,可是他却完全没有。东乡称王,给自己弄了个树大招风的大危险;永安封王,不知是谁想出来的,但肯定是他同意的,这一昏招,注定太平天国分封之王会各自为战,四分五裂。当时,洪秀全有个绝好的扩张机会。可以隐忍不发,继续做其成几何状裂变的传教工作,他其实已亲眼见到自己的势力在飞速发展,如果拜上帝会势力大面积影响到湖南、贵州和广东,演变成“万山红遍”之时,培养一帮会打仗的将士、会管理地方和国家的人才,那时再振臂一呼,形势肯定大大好于其当初在金田起事后的诸多艰难。他们打下武汉后,一路东下,自然会建立自己所属行政体系,根本不用再来个西征。然而,洪秀全没有这么做,他不知前朝开国皇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即使其应潮流之变,迫不及待号称“天王”了,也得忍着点,不能过早享受帝王之乐,先得行帝王草创初期艰苦卓绝之奋斗,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他一称王,便步入中国各朝代末期帝王的腐朽生活,说明这帮拜上帝会大佬上限不够,铁定走不太远。

        第三,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综合素质不够,也是曾国藩致胜原因。南京内讧,不但最优秀的指挥官杨秀清被杀,其两万来自广西的精锐也被残害殆尽,太平军因此损失相当惨重,原来还是整体一块的太平军变成了完全松散的六小块,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客观上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太平军之前能所向无敌,得益于杨秀清高超的指挥才能。他被杀,太平军再没有类似人才填补上来,作战能力有所减弱。而大清绿营虽然失去了许多优秀将才,湘军指挥人才却更厉害,将士作战能力更强。一下一上,太平军失败不言而喻。

        曾国藩有个年轻朋友名王闿运字壬秋,他极有见地极有思想,且脑后长有反骨。多次动员曾国藩反清自立一朝,而曾国藩不为所动。他费尽心思去找曾,却明放着反清的太平军不去帮衬,原因大约是看不上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能力。

        太平天国内讧之后,石达开带领十几万大军远走他乡,再不愿与天王有任何联系。李秀成与陈玉成发展壮大,但二人均比不了杨秀清,且又没有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结果被湘军各个击破之。洪天王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终日孤坐南京,坐吃山空,做不出任何有益于发展壮大之事,每天只是被动的应对南北两个清军大营。杨辅清为杨秀清嫡系,不敢太多乱说乱动,他以保存势力为第一要务。李侍贤只看李秀成眼色行事,虽然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却不思进取。韦昌辉胞弟韦俊则走的更远,因为害怕太平军同胞加害,选择投降湘军,如此倒戈,大大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前途。曾国藩坐困祁门时,几次三番遭受危机,均涉险而过,就是李秀成、杨辅清、黄文金、李侍贤等各自为战、各行其是成全的。内讧令太平天国加速了灭亡速度。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很吸引百姓,但只是空中楼阁,并没有实施,也就不能为太平天国争得百姓。《天条书》也只是初期有所执行,之后就不了了之,没有帮太平天国打造一支制胜铁军。中后期的《资政新篇》虽有些建国构想,但已无法实施,也欠现实基础,理想化程度太高,不符合当时太平天国实际情况,“天国”国土上,太平天国官员粗暴的以军事化管理手段管理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如此,太平天国没有真正自己所控制的地盘,不能长期为其提供粮食、军饷以及兵员。

        太平军“天京”处境越来越艰难时,洪秀全又不肯听从李秀成劝告,不愿主动撤出南京,一味装神弄鬼,愚弄自己,愚弄将士,以致拱手让曾国藩拿到了清末最大的功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