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青青未识尘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青青未识尘 (3 / 6)
        “我是担心他还要走,他刚才不是说了吗,郗鉴大人待他很好,随时可以再回徐州。你说,他,他会不会?”

        “夫人,郗鉴说得对,大丈夫当胸怀天下,难道要他在父母膝下一辈子?让他歇上两天,先帮助我做点事,至于是不是再回徐州,他自己决定。”

        “你可真狠心!”孔氏幽怨的说道。

        宣城距离京师两百余里,和吴兴郡、会稽郡一样都是江南鱼米之乡,也是京师赋税重地和大粮仓,且兼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是不少文人士子游览散心胜地。

        当然,更有京师豪门大户在江南这些膏腴之地置办别墅田产,闲来无事携家带口来此悠游小住。

        三年前王敦第一次叛乱,攻入京师,宣城就未能幸免,遭受叛军荼毒,城墙被毁,官仓洗劫一空,损失极大。

        还没来得及恢复,今年初沈充又来此募兵,乘机掳掠一遍,三年两次兵祸,搅得宣城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也是王导和庾亮异口同声举荐桓彝主政宣城的原因。

        王敦乱平后,桓彝以为江南大势已定,打算安心在朝任职,竭力辅佐明帝,增强国力,以防范北方日渐强大的赵人。

        哪料温峤建议他远离朝堂,到州郡任职。理由是,平叛时王庾两族就明争暗斗,平叛后,争夺胜利果实时,更会打得头破血流。

        他俩不一样,都是南渡之遗民,本来就不受他人待见,根基不深,何必卷入这场纷争。正如植树时,挖土浇水,人越多越好。摘桃子时,则是人越少越好。

        朝堂的权力之争,不见硝烟,不知敌手,远远险于疆场上两军厮杀。桓彝答应了,在哪都是为国效力。就是未曾料到,会被派至宣城。而温峤也辞掉爵位,甘心回江州任职。

        临别时,温峤一番话,桓彝至今还记忆尤深:

        “有些人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战乱时,大家在惊涛骇浪中同坐一条船,每个人都要通力协作,一旦翻船,全要丧命。而出了险滩,波澜不惊时,则各怀鬼胎,都在想怎么把别人踹下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