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卑躬屈膝高宗对金称臣 力反和议鹏举秣马厉兵 (2 / 2)
“岳飞你此次前来所为何事?”宋高宗见到岳飞后冷冷的问道。高宗竟然直呼岳飞其名,而且语意略显不快。
“听闻陛下意与金国达成和议。臣特为此事而来。”岳飞缓缓说道。
“朕议和心意已决,如卿此次前来是为言战则大可不必!”高宗的语气依旧冰冷。
通过上面的对话岳飞已经知道高宗在心中未能与自己冰释前嫌,但他还是忍不住说出:“金国人毫无信誉,和议不能当真,秦桧在议和问题上卖国求荣,您如果轻易相信恐怕日后会后悔啊。”岳飞苦苦劝道。
近来主战派朝臣的不断上疏已经让宋高宗焦头烂额,岳飞的一番话与那些上疏所表达的意思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宋高宗显得颇为不耐烦。但高宗心中明白,和议达成的重要原因就是像岳飞这样的大将率领宋朝的军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优势,才会使金国主动提出和议。所以他还不能让岳飞彻底的心灰意冷。所以他摸着额头说道:“朕也为此时颇感头痛,奈何淮西兵变,我朝无足够军力收复河南陕西故土,和议只是权宜之计,卿可返回鄂州厉兵秣马,静待时机。”
赵构这套说辞竟然使准备了千言万语反对和议的岳飞哑口无言。岳飞在赵构面前呆呆了站了片刻后说道:“陛下要保重龙体,臣定不负重望,厉兵秣马静待时机成熟,发兵北上,为国雪耻!”
岳飞回到鄂州后加强了对岳家军的军事整训,因为岳飞知道金国人肯定不会轻易的将已经收入自己版图的土地这样轻易的交出来。两国交战只是早晚的事情。
宋金第一次绍兴和议最终是在秦桧的“粉墨登场”后达成了,之前上表弹劾秦桧的朝臣们在秦桧“上位”后无一不被贬谪或者流放。
公元1139年金正式向宋归还陕西、河南之地。宋高宗令王伦为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同时又派遣其他官员前往接管两地。
宋高宗对新得两地并未派出重兵防守,只是派出少量官吏做做收复失地的样子。由于在金国和伪齐的治下河南、陕西两地的生产、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就是这样赵构也不允许宋廷拨出一些经费来支援河南、陕西两地。在这样守内虚外的政策下,宋廷在新得两地的统治犹如“空中楼阁”,随时可能会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坍塌”。
和议达成后,赵构心中大喜,于是他下旨大赦天下。而为了安抚在外领兵的主战派大将赵构则选择给他们升官。岳飞被加封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
岳飞从内心中鄙视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在议和过程中卑躬屈膝,毫无廉耻的下作行为,所以坚决辞官不受。他先是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今月十二日准进奏院逓到赦书一道。臣已即躬率统制领将佐官属等望阙宣读讫,观时制变,仰圣哲之宏规善胜不争,实帝王之妙算,念此艰难之乆,姑从和好之宜,睿泽诞敷,舆情胥悦。臣飞诚欢诚忭,顿首顿首。窃以娄钦献言于汉帝,魏绛发策于晋公,皆盟墨未干,顾口血犹在,俄驱南牧之马,旋兴北伐之师。葢佳兵不情,要契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图蹔安而解倒埀,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恭惟皇帝陛下,大德有容,神武不杀,体干之徤行,巽之权务,和众以安民,乃讲信而修睦已渐,还于境土想喜见于威仪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而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益币者,进。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雠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
之后他在辞官书中说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最后赵构无奈亲自执笔写了“温诏”也就是好言相劝的诏书后岳飞不得已才接受了封赏。
金国归还河南之后岳飞想要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宋高宗允许。岳飞气上加气于是连上两道扎子请求朝廷解除自己军职,这次岳飞吸取了前两次自行解职的教训静等朝廷回复。但高宗却“装聋作哑”直到是在没办法了只得回复岳飞“不允”二字了事。
宋金第一次和议就此达成,但宋高宗不知道的是这次和议中暗含的最大的危机就快要爆发了。而身处鄂州的岳飞和他麾下的岳家军则成为化解这次危机最为关键的“钥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