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卑躬屈膝高宗对金称臣 力反和议鹏举秣马厉兵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卑躬屈膝高宗对金称臣 力反和议鹏举秣马厉兵 (1 / 2)
        在废除伪齐政权后,金宋两国之间的唯一缓冲地带直接就成为了战争前线。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金国的主和派在金熙宗完颜亶继位后在金国朝堂之上取得了话语权。

        以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三人为首的金国主和集团把持朝政,三人感到连年对宋征战非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而且相对于发动战争消耗的巨大的财富与物资来讲,通过战争掠夺的财富与物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徒劳无功的“赔本买卖”对于本就本国经济就不甚“景气”的金政权“雪上加霜”。

        因此以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这三人为首的金国主和派就在朝堂上呼吁对宋达成和议,和议条件就是金国割让河南、陕西之地,诱使南宋纳贡称臣。

        公元1137年赵构派出使臣王伦进入金国面见金国左副元帅完颜昌乞求归还河南、陕西两地。经过金宋双方的多次协商和漫长的等待,1138年8月,金国正式同意将河南、陕西之地交归宋朝管理并派左司侍郎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赴江南与南宋朝廷议和。

        公元1139年金正式向宋归还陕西、河南之地第一次绍兴和议达成。和议的具体条款为宋对金纳贡称臣,贡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以原由伪齐管辖的陕西、河南归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归还宋徽宗棺木及钦宗、高宗生母韦氏与宗室等。

        客观的来说如果除去宋对金称臣这一条,单凭和议条款中的金国割地大宋纳贡来**上还算比较公平。但是如果详细了解和议的签订过程可能大部分人是无法接受如此屈辱甚至可以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尊严的践踏的“和议”的。

        而使这次和议能够顺利达成的“有功之臣”正是已经在宋廷高层内部蛰伏已久,等待东山再起机会的秦桧。

        由于宋高宗在淮西兵变后对宋廷主战派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所以当得知金国有意将河南、陕西两地归还大宋以期大宋自降身份对金称臣的消息后他的内心是在暗暗窃喜的。

        毕竟对于一个曾经将自己追的在陆地上已经没有藏身之处的强大对手伸出的“橄榄枝”,赵构并没有拒绝的理由。何况还可以兵不血刃的收回在老爹和哥哥治下已经丢失的土地,虽然要以称臣为代价但总好过动用一些动不动就叛逃敌国或不听命令的行伍之人要来的稳妥。

        所以赵构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和金国人谈判。主战派的元老张浚这时已经因为领导不力而导致淮西军变而引咎辞职了。另一位宰相赵鼎虽然赞成和议,但在和议中尽量维护着宋朝的利益与国格。

        秦桧想要“上位”只有先将赵鼎这块“绊脚石”挪开才能登上这次主持和议的大舞台。所以他极尽恶意诽谤、挑拨离间之能事成功的让高宗对赵鼎生起了疑心。

        赵鼎为人耿直一气之下称病罢相。不久之后秦桧就被赵构提拔为宰相全权主持这次的对金和议工作。

        金国在此次和议中的态度极其嚣张,竟然在未达成和议之前向大宋发出了诏谕,并且在诏谕中称大宋为江南。最可恶的是金国竟然要求宋高宗磕头接诏。

        金国在交涉的过程中这些带有严重侮辱的行为“成功”的激起了大宋高层有气节的文武官员愤怒的情绪。枢密副使王庶,先后7次上疏,抨击以秦桧为首主和派的屈膝投降的行为。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对秦桧一伙的卖国行径深恶痛绝,表示要斩杀秦桧、王伦“以谢天下”。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理理等6人联名上疏指责秦桧等人的卖国行径。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连续数次上疏,请拒绝与金议和,表示愿捐躯报国,与金军决一死战。这些大宋王朝“脊梁”的发声使得秦桧也不得不向金国前来议和的使者商量乞请更改“诏谕”,为“国信”,改“江南”为“宋”。

        而对于要下跪磕头接受金国册封这一条秦桧则“主动请缨”替赵构下跪接受册封。但金使又提出受诏书须百官备礼,秦桧恐百官不从,遂令省吏着朝服,导从充数。又恐诏书外露,引起朝臣的攻击,待诏书到手,随即藏于襟中。

        听闻宋高宗决定要与金国议和的消息后,岳飞登时心急如焚。但此前与宋高宗破裂的君臣关系使得他犹豫到底要不要去临安觐见高宗与其交流一下自己对于议和这件事的看法。思忖再三之后岳飞还是决定要去见高宗一面。但是这次的见面并不愉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