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小季” (1 / 2)
我犹豫了很久,是否要写一下关于“小季”的故事。他曾经是我视之为“知己”的兄弟,也是最为熟悉的朋友,可是现在却已经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模糊了他的长相。人生就是这样,有人走又有人来,聚散本无常非人力可及的。从初中开始的挚友,最终还是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些人可能只适合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很少有发小能陪伴自己走完一生的。除非在某个较为封闭的地方既走不出去又很少有外人进来的,那种环境相对不变的条件下还可能因为认知、三观和生活方式的相对不变而保持友情原始的新鲜,在上海这种国际大都市根本不可能。经历丰富有的时候不是一件好事,还有朋友太多,可能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所谓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我是反正没看到,倒是看到不少随时间从量变到质变的伪君子。朋友的定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有的认为是情义,有的认为是用来挡枪和出卖的,有的认为是用来埋单的。我一直认为是前者,至今没有改变过。能称得上朋友的,我都是久经“考察”和筛选的,认定了是朋友的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绝不背弃他们。而有些只能是“碰友”:“碰头了就是朋友,碰不到那就根本不认识”。这句话是以前某个国企的老领导教我的,现在看来也是至理名言了,无数的事实证实了他的智慧。而小季,却选择了后两者,可能我和其他人一样在他眼里也只是”碰友“而已。人和人其实差异并不大,毕竟天才是很少很少的,但自作聪明的人实在是太多。他算一个,有句话怎么说的“趁我还在微笑请适可而止吧。否则当我不再微笑了,你连下跪的资格都不会有。”反正我是对他做到了,而且抹杀的很彻底。失望积累的多了,就催生出了愤怒和厌恶。感谢他陪伴我度过那些荒唐和无聊的青春,但往后的时光各自安好,最好不再见面,就算偶然见了我也会选择性的忽视和耳聋的。但也不后悔曾经一同玩耍过,毕竟少年时代的经历和记忆还是非常美好和纯洁的,至少在他发生剧变之前是这样的。
小季是典型的棚户区出来的孩子,狭隘自私又自以为是,还爱占小便宜典型的小气“小市民”的样子。可能是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后来他三观的扭曲和仇视社会的态度。在无数次争执和对他对待朋友算计的失望后,我主动断绝了和他所有的联系,我的朋友圈不需要这种人的存在,因为他不配再被我视为朋友对待了。甚至是最末级的“碰友”都不会再是了。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他变成这样,其实他的父母应该也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他的妈妈,已经吞下了苦果了,于前年已经因为罕见的“渐冻症”离开了人世,之后还牵扯出了房产的纠纷。他是我初中时的同班同学,当时的他还是我们班第一届的数学课代表。可是学习不是百米赛跑,是永远跑不到终点的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力和毅力还有方法。可惜他没与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坚持下来,被无情的淘汰了。成绩越来越进不了主流的梯队,最后甚至崩盘沦落到末流。在没有希望考进高中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技校。很多人都说我们社会歧视技校,我觉得应该分开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父母那一辈能够考进技校的,都是成绩相当好的一批学生,他们考技校的难度要高于考进高中,由于家境困难和生活的压力才不得已选择学习技能早日工作缓解经济压力。而我们则正好相反,这是个很客观的社会问题,和技术教育搞得最好的德国完全相反,脱离社会环境的比较就是不讲理胡搅蛮缠的。就算给了他们公平的机会,能指望他们像德国的技工那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吗?我工作至今已经十二年了,至少我是真的没有见过有这样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我最佩服的某位机械设计的大神级人物就是技校毕业的,但是他一边工作还不断的升华学习,自学完成了本科学历,他亲口对我说的就是本科的那些专业课程结合他八年的工作实际经验直接提升了他对机械工作原理的认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这些教育的积累是他后来飞黄腾达的奠基石!我是转述大神的话而已,当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唯**论,反例比比皆是,对于我现有一些名校毕业的硕士同事的能力实在是懒得吐槽了。根本不能和某位大神相提并论,曾经和他合作,我可以专注的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把背后全部留给他照顾……现在呢……还得留意背后的同事会不会应该他们的失误而直接导致我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还都是硕士的,我要老板一定把他们全部请出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每次都是过那就是无能了……公司不是慈善堂,没有义务因为某些员工资历已老的原因而对他们赡养送终的……那样反而会把团队进取的意志磨平,助长了做多做少都一样,没有斗志混日子的消极态度。说是不吐槽的,还是没有控制住,一件件说出来都是血泪史啊……吃了无穷的亏,真想掏出手枪挨个毙了他们……我不是他们的领导,他们应该暗自庆幸逃过了好多次劫数了……所以有学历的,不一定有文化,两样都有的不一定有能力,三样都有的还不一定有素质,四样都有的“四有好员工”才是我们公司和社会真正缺少的“人才”。
又展开的太多了,言归正传。小季其实刚开始初中学习的时候,某个数学老师是非常看好他的。因为几次数学考试,他考得都很不错,老师认为他在数学这一块有一定的天赋。想给他鼓励,所以特意安排他做数学课代表。别忘了,前文我还提到过某位和我同姓的大神的存在,他自然是稳坐**的,因为太优秀,我怀疑老师其实知道他家族的背景,为了公平起见直接忽略那个开挂的大神,所以才提拔了小季的。初中第一年(预备班:六年级),小季读得还是很不错的。数学成绩和大神只差在十分以内,但我觉得差距那么小,是因为试卷只有一百分而已,果然后来年级越来越高了,分数从一百分涨到了一百二十分当时,差距就沦为以二分之一的分数来计算了。我当时看着他一年年的没落也觉得十分的可惜,自从那年初一他的父亲出国打工开始……
我们初一的那一年,小季的爸爸“光荣下岗”了。那时正值国家的产业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面对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的行业是第一批挨刀的。纺织厂、热水瓶厂、玩具厂还有一些中小型的造船厂等等都是整合优化的对象,当时机会每个上海的家庭都有父母中一个下岗的黑暗经历。我家也是,当时记得妈妈被通知“待岗”,她在家里难过落泪了一整天。她担心爸爸一个人的收入会独木难支,更何况我还在上中学今后的教育还需要更多的钱来投入。那时虽然少不更事,但隐约觉得家里的将来会不太乐观,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妈妈。当时爸爸一个人的工资负担着家里所有的开销,感觉他也是十分的辛苦,从他让我给他的买的烟上就能感觉到……牌子是越买越差,越买越便宜了。不过好在“待岗”不是“下岗”,确切的说是等待再次上岗的机会。三个月后,**船厂通知她可以上班了,因为国家给了他们厂一些订单,终于可以开工了,第一次看到妈妈听到上班是那么的高兴。从那时起,生活又恢复了正常,爸爸的烟也逐渐的买回了原来的牌子和价钱。但是小季就没有我们家那么幸运了,他父母是双双下岗了……他的妈妈是纺织厂的纺织女工,爸爸是某国家钢铁厂的车间工人,都在国家重点整合的行业范围之内。纺织厂搬到了外地,而钢铁厂因为常年巨亏和高污染,已经部分地皮转卖、厂房拆除了,规模优化缩小了。那两个行业是再也不可能有再次上岗的机会了。他父母的绝望可想而知……当时记得学校还统计了父母双下岗的学生,应国家政策的要求,要给他上报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如果没记错,的确是减免了,因为老师有一次批评他说“学校那么照顾你,学费和学杂费都免了,你居然还泡网吧不好好学习?!”对的,没错,他也是当年跟着那位留英博士的“铁憨憨”之一……从游戏房跟到了网吧,而且他的“星际争霸”技术是我们班出名的微操作之王!有“虫族小王子”之称……泡网吧的钱是父母给他中午吃饭的饭钱,他居然只买一个馒头就对付过去了,省下的钱都去修炼微操技术了,自然学习就成了身外之事了,成绩也是一落万丈了。作为他的朋友,我也好心提醒过他,但是好良言难救该死的鬼啊,他最终还是自暴自弃了。老师说曾经对他期望很高,原本可以进一所好高中的苗子,愣是把自己给渴死了。令她老人家痛心疾首。她也尝试和小季的父母多次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小季的妈妈找到一份收入不高,但是十分稳定的再就业的工作,但是他的爸爸就没那么好运了。
多次努力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工作,正巧家里有某位远亲在美国开中餐馆,通过他们的关系决定把他爸带到美国去打工。那一走就是十七年,走时小季才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回来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错过了他的青春期,更错过了他的青年中最美好的十年。要问在美国有没有赚到钱?我也没有详细问过他,毕竟是他们家的私事。我想应该是有的吧,因为记得是2003年还是05年的,反正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专科毕业上班了。他技校毕业没有直接工作,而是读了三校生的高复班,考进了一个大学专科,学习金融保险专业。毕业后靠着家里的关系,进入到某国有企业做出纳,那时他已经开始上班快一两年了。那时的**已经开始起步准备腾飞了,在滑翔飞升的过程中。浦东川沙镇在报纸上登出了预售商品房的广告,房子不是很大但是价钱绝对的划算,没记错的话好像是二十四万还是四十二万来着,反正现在这个价钱现在估计只能买到厨房或厕所了。当时我们几个他的狐朋狗友都在他家混着玩,一看到这则广告顿时眼前一亮。一个比我们年长两岁的朋友,很有鲜见之名地冲进他**房间,嚷着“阿姨,你来看啊。快一点去买这里的房子,买到一定不亏!”说实话,我到现在还很佩服他当时的眼光和先见之明的。事实证明如果她当时真的买了,可能是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但是事实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他妈妈拒绝了……但是她老人家拒绝的理由让我至今都没忘“不买!我们有房子住,将来他的房子让他自己买去!他爸爸在美国赚点钱不容易,我们俩以后还要靠这笔钱养老呢!”这句话信息量太大,一是说明了他们家的存款至少是够买那套商品房的;其次、他老爸可能是没有养老保险金的,更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第三,他妈妈目光短浅,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就是她老人家根本就没有为下一代作打算的意思。难怪了,每次出门我同学身上所带的零花钱是最少的,有时几乎是不带的。我们也没有斤斤计较,那时也是轮流请他的客,但这一请就没断过。大家那时虽然知道他们家其实有些家底,但是没人去想那么多,也没有人去计算得失的。有个抠门自私的老妈,远在异国的老爸,还能要求他怎么样呢?他们家几乎就是“散养”的状态。有时他出门不带一块钱,一直在我家玩到吃完晚饭回去,我和他因为住得近,所有经常一路陪他散步回去。让我吃惊的是当时还没有手机的年代,他妈妈不知道儿子去哪儿了,也没有留给他晚饭,好像就知道他一定会吃完了饭回来一样,根本就不担心一样。也不担心他的学习,因为在她老人家看来成绩不好进个技校,早点上班,也能分担家里的一点经济负担。俗话说人穷志短,但他家也不穷啊,对金钱的偏执和抠门给他今后的偏执和小气埋下了不那么好的隐患。
时间一年年过去,他在我们还在上大学的年纪已经有稳定的收入了。虽然不是那么的高,但比起我们穷学生,还是很滋润的。他酷爱机车,我喜欢摩托机车也是多少受了他的影响的。他存钱买了第一部的本田机车,考驾照、上牌照买防护服和头盔都是不小的开支。当时把我们羡慕的不行,但是每次出来打篮球或者别的什么活动,都没有请我们喝过一瓶水。甚至吃饭,都没有掏钱回请我们的意思,大家最次还是AA制的。那时我们都没有经济来源,就他一个除外,但还是没有过多的计较,可是嫌隙已经慢慢地产生了。直到我们工作了,由于学历等关系,我们的收入后来都比他要高得多。一年,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兄弟结婚,在出人情的事情上我与他发生了争执。因为他决定大家一起凑一个整数,算是大家的人情。只是那个钱的数额,我实在是觉得太对不起兄弟。快二十年的交情,每个人才出了两百?!还四个人一起去吃他的婚宴?找到像样的地方聚一下,连服务费都不止两百吧?我坚持不接受,要和他们分开出!所以我单独出了一千块,虽然当时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和兄弟的感情值这个数,也没有想那么多。后来兄弟有了第一个女儿,满月酒又是一千块,我单独送给他的。那次满月酒散后,兄弟拉着我欲言又止。我们毕竟是二十年的友情了,双方的脾气秉性早就相互了解了,有些话不需要说的,一个眼神就能通晓一切了。
“他……小季出了多少?”我看四下无人,试探着轻声问。
“…………”沉默,兄弟他没说一句话
“明白了……没出?”我直截了当地明说
“嗯……他拿走的礼品和酒加起来快七百了”兄弟郁闷地回答。
我当时沉默了好一阵子,实在是无言以对。在回去的出租车上,我偷瞟着小季手上大包小包的糕点和礼物,还有半瓶“五粮液”……映着他红润又兴奋的脸,让我觉得有股无名火直窜脑门。
“你是来进货了?本钱多少?”我有些微嗔地问
“我拿的算少的,你看看人家拿多少了?”他倒是不以为然地反驳
“人家一家三口,可是出了人情的,按当地习俗,那就回礼!是给出人情的人的回礼”我也不客气地反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