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第九章:忠奸之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述第九章:忠奸之臣
  同年十一月,董卓自拜相国,封郿侯,从此董卓有了“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之后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见鞍思马的董卓似乎又想起了还有没被斩草除根的何氏余孽舞阳君,此时的何家老太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看着自己的儿女们一个个被斩尽杀绝,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此时已是生无可恋。可就是这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妇,对董卓可以说是毫无威胁,却依然换不来这畜生的丝毫怜悯。于是,变态的董卓派人将她儿子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肢解并扔在园林之中然后又毫不避讳的将舞阳君何老太杀害,并将老太太的尸体抛弃于苑枳落中,因后人已绝而导致无人收敛。至此,何氏一门满门被灭!

  也是这一个月,张扬、曹操、卫兹等人在地方招兵买马。打算对抗董卓,东郡太守桥瑁甚至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政府,陈述董卓的罪行,呼吁各地起兵推翻董卓把持的中央政权,并且恢复汉少帝刘辩的帝位!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派使弘农王郎中令李儒毒杀刘辩,以此想断绝桥瑁等反董势力的政治企图。可是越是这样,激起的怨愤就如同千层浪花,后来广陵郡功曹臧洪说服太守张超,张超又联合其兄陈留太守张邈一同举兵,兖州刺史刘岱也跟着在酸枣举兵,关东反董的势力如星火燎原开始一天天壮大。没过多久,关东各地州郡的政府官员纷纷推举袁绍为盟主,领命车骑将军,誓盟讨伐董卓。盟军势力此时大致分为三部:一部为酸枣联军。一部为河内联军。一部为鲁阳联军。

  同年二月,董卓提出迁都长安的计划,当时的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因为极力的反对而被免职。同时,他又怀疑他的幕僚周毖、伍琼与袁绍等人私下暗通款曲,原因就是周毖等人在袁绍反董之前曾经向董卓提议要他不计前嫌,对厌恶他而弃官逃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而董卓也觉得自己的名声越来越臭,为了漂白自己的形象。如对这些反对自己的官员授之以名利,既能显得自己宽宏大量,又能为自己挽回点名誉,何乐不为!可是董卓这忿货对杀人这种乐趣偏偏有种难以放下的执念甚至可以说是欲壑难填。他前脚加授袁绍等人为太守后,后脚就跟着派人去挖汉灵帝的陵墓盗宝过瘾去了,你说跟着这种蠢货,这几个幕僚能够有什么好下场?结果就是,周毖、伍琼这两个倒霉蛋就被疑神疑鬼的董卓杀之以泄愤了。屠刀之后,过足了瘾的董大老板似乎又对两人的死产生了悔意,因为这两个带头的挂了。董卓总觉得其他的幕僚看他的眼神怎么着都觉得有一种无法掩饰的嫌弃之感。接着,董卓又十分担心据守在长安的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会与关东联军的袁绍遥相呼应。为防后院起火,董卓下诏,赶紧将两人从长安征入洛阳。

  之前说过,董卓生平之中最为忌惮的两个人就是皇甫嵩与种邵,自董卓入京之后,睚眦必报的董卓又怎么会放过当年对他大声呼斥的种邵,于是便想在朝堂之上打算借题发挥将他杀掉已报他当时被叱之辱,可后来他心力交瘁的发现,不管你找什么借口为难于他,种邵都能圆满的完成任务,对于这种满身是刺的厌物你又无法下嘴,使得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对种邵忌恨。最后无奈只能找个借口先将种邵从郎中的位置降为议郎,随后又将其任命为益州以及凉州刺史,将他调离朝堂,欲将其支开,看样子是打算眼不见为净了。

  再说皇甫嵩,皇甫嵩是东汉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的儿子,年少时便有文武之才,是个典型的将门虎子。从讨平黄巾起义到计破叛军王国,威震天下的皇甫嵩可以说是为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堂立下了不世之功。就连后世的唐朝与宋朝的皇帝都在王庙与武庙里把他列为将星之一。他与董卓的嫌隙是产生于征讨叛军王国的时候,当年西凉叛军王国率兵包围陈仓,当时汉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二人共赴陈仓拒敌。当两人率军到达陈仓时,董卓提出要速救陈仓,兵贵神速!而皇甫嵩却不同意,表示要不战而屈人之兵,陈仓虽小,但城坚兵利,易守难攻!王国的军队现在士气正盛,让他去攻!待他疲弱之时,我再兴兵动众就能获得全胜的机会了,所以现在不急着救。就这样,皇甫嵩与董卓看着王国的叛军围攻陈仓,一直按兵不动。叛军从冬天一直围攻到来年春天,过了八十多日都没有攻下陈仓,王国的部众都已疲劳不堪,只好解围撤退。皇甫嵩让包围的军队且战且退并放开一个口子,待叛军全部冲出之后,皇甫嵩便立即起兵追击,这个时候董卓就劝阻穷寇莫追,认为对方是撤回去的部队,不是溃军!而且对方兵马比我们又多,此时追击必然会吃败仗。而皇甫嵩却说:“不对,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攻击,是敌人已经衰弱的时候。我们追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堂堂之阵,攻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做追穷寇。”说完,便带着自己的兵马独自追击,而命令董卓和他的部众殿后。皇甫嵩连战连捷,大破王国的叛军,斩杀一万多人。当时想明哲保身的董卓即惭愧又遗憾,便越加的忌恨皇甫嵩。后来灵帝病重的时候,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一听就知道这是汉灵帝要卸他的兵权,于是匪气又上来了,当场抗命不尊,并上书狡辩道:“我的部下跟了我很多年,和我已经很有感情了,今日叫他们离去!实在是难舍,我乞求陛下让我带领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边关”当时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立马就看出董卓这人对朝廷有二心,现在抗诏不尊,罪在不赦!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董卓。然而皇甫嵩和种邵一样,都是秉承忠义之人。为了不坏朝纲君命,并没有采纳侄儿的建议,而是说到:“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没有陛下的授意就专诛他也是大逆不道的。我们不如正大光明的上奏,让陛下亲自决断”于是就将此事上奏,结果因为一些利益关系,再加上汉灵帝已经病重不轻,朝廷最多只责备了董卓,并没有下诏诛杀,董卓此时对皇甫嵩便更加的怨恨。

  董卓知道自己的抗诏之罪和皇甫嵩的上书请命基本上就等同于判了他的死缓了,虽然朝廷现在的回复只是责备于他,但他很清楚,因为汉灵帝病重,所以现在没有下达清晰的圣意,但新君登基后杀头的诏命终会下达!因此董卓为保活命决定铤而走险。他知道新君登基之初朝廷肯定会有不稳的局势,便打算见机行事,抱着搏命的决心随时准备乱命举兵。之后董卓也没有去并州,而是带着自己的西凉军于中途赖在距离洛阳京城不远的河东郡不走了,显而易见就是在观望朝廷局势,紧接着就是先前所述,何进号援的书信就送到了董卓的手里。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