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急兵难华王传密诏 赴戎机阳侯受危局
却说天照琼取出一张地图,铺展开来,是昭华国东南三州的地图,上面画有一条条路线。天照琼指着地图说:“昭华国国主洛钊将要南巡,大概十余日之后到达浙州的温庆城,与海岸不过三百里。”天照璟知是天赐良机,便要召各营将帅进帐商讨战术。天照琼急忙拦下,说:“具体战术,鄙人已有主意。只是需要隐密,不可让太多人知道,以免泄露。”天照璟遂命人取来上等的金丝楠木椅,又烹煮珍藏许久的红茶,敬听天照琼指教。天照琼安然坐下,饮了一口茶,说道:“此次作战,要点只二字,一是速,必须轻骑速进。二是密,必须隐藏密行。鄙人愚意,最好三路作战,一路为疑兵,三万左右,从较北的鲁州登陆,吸引注意。一路作奇兵,只一千轻骑,必择各师团精锐,乔装贩马的客商,径至温庆城。其余二万将士,暂候于这里,等到擒获昭华王的书信,便向西进军,攻克昭华国沿海重镇江化,鲁州的三万疑兵也南下汇合,趁昭华国无主,以此为基本,逐步扩张。”天照璟大喜,欲拜天照琼为军师,随军常为参谋,天照琼坚辞不受。苦劝之下,仍推了军师之职,只答应随军前往。天照璟执手而笑曰:“我不喜得什么绝密情报,只欣慰你能来我身边。”二人一同用了晚膳,因时间已晚,没有备多一份,于是天照璟请天照琼先用,自己随后才就餐。餐毕之后,天照璟留天照琼在自己帐中,二人同床而睡,抵足相眠。
次日天过五更,天照璟召集四位得力干将。第一位,第一师团大将福田刚,生得虎体狼腰,猿臂善射,常与军中比试弓箭,于是第一师团亦以擅射立军。第二位,第二师团大将岩本尚,身长九尺,浑身有千斤之力,能披两层厚甲,双持六尺长刀。在军中也选取精壮数百,皆披双甲,号铁甲营,第二师团也因此扬名。第三位,第九师团(也就是鬼煞军)的副大将本杉信,与天照璟自小相识,与其一般的狠辣残酷。第四位,第九师团第一旅团偏将松原秀,年才十九岁,少年时投于军中。原为天照璟身边的护卫,对于军务时策多有建策,又于国主裁军之际力扶天照璟兵变,天照璟因此破格提拔他为偏将。四人依次进帐,各听吩咐:福田刚的第一师团往鲁州作疑兵,无须攻城略地,只要袭扰游击。正符合擅射的特质。第二师团分兵一半,随福田刚一道前去,听其调派。精选三个师团最优秀的骑兵,由本杉信、松原秀一起与天照璟亲领,天昭弘随军参谋兼向导。到温庆城擒拿昭华国主。岩本尚留在滨户待命,听候信号,冈原策亦随其留守,协助日后的攻城。三军用过早饭之后,便一一整军出师。天照璟的一千军马分在十条大船中,并无长枪硬弩一类,只有三尺短刀,除了三十位队长可随身携带之外,大部分皆混杂在行李之中,以免暴露。马匹都卸下鞍座,充做贩卖模样,鞍座与短刀一起收藏。士兵周身只有半副掩心甲,外罩长袍遮盖。只有三百余人在明处,大部分人分批藏在大箱子里。一应就绪之后,便拔锚起航。正是:猛虎离山日,利箭在弦时。
五日之后,船至温江港口,天照璟使本杉信前去登记交涉。那护卫码头的长官看了一眼众船只,见船上数千匹马,便问道:“这些马匹要买到哪儿去?”本杉信笑道:“暂时还无着落。”那长官有些起疑,紧接着问:“既无买主,为何带这么多来?”本杉信依然赔笑说:“这不是草场的租期要到了,没辙呀,还请官爷行个方便。”说着,从裤袋里摸出一块银锭,塞到对方手里。那人既收了银钱,自然变得通情起来,签了文书,放他们进镇。一千人马进了镇子,各自买了些烧饼、肉干备作干粮,足十日之用。集合后一齐出镇,径投山路而走,避免节外生枝,照着地图上的标记行军,往温庆进发。三日之后,途径温庆城不过百里的符家庄。众人一路劳累,便进庄休整,不料那一千匹马被庄上的符员外看中,欲尽数购买,天照璟只推脱道:“这些马已有买家,不便另出。”那员外本是当地有名的豪强恶霸,惯于欺压乡里,这次买马成不,自然羞恼,召集众家丁将要明抢。天照璟当即震怒,与本杉信一道杀了十余个家丁,余众皆散,符员外逃跑不及,被本杉信一刀断头。庄里的居民得知恶霸被诛,都欣喜万分,前往感谢天照璟一众人等,想请他们多留几日,各家尽心款待,天照璟恐怕事情泄露,便假意答应。当晚夜幕迷蒙、月色昏沉,一千人趁此分散行动,竟将全庄万余男女老幼全数杀死,无一个活口,四处血浆遍地如河,满目尸骨堆起似丘。不久,数百只黑鸦围绕在庄子上空,叫响不绝。正是:扬善必须真善类,惩恶还忧更恶人。事后,天照璟令众人往各家中翻箱倒柜,弄得一地狼藉,只做山贼洗劫的样子。趁着天还未亮,一千人皆跨马佩刀,直往隐秘小路,向温庆城去了。
却说另一边昭华国主洛钊南巡,一路上多问民生,频察吏治,但皆是报喜,更无一句微词,甚是不悦。朝廷上下都是怎生情景,公开私密各自如何德性,在洛钊心里原有底数。似这番虚假安乐,更让他十分厌恶。便觉得没趣,欲要中止南巡,移驾回京,却被众随行大臣劝住,俱说:“国主圣命已下,岂可半途上随意更改,有失国主尊威。”洛钊无奈,只得继续南巡,直接前往最后一站温庆城。浙州知府一年之前于城郊的双龙山脚、双龙湖畔建了君上的行宫。宫殿四周尽是香樟树,驱避虫类;各处游廊顶皆使用五彩的琉璃瓦,廊柱也选取百年的沉香木;宫内的桌椅床榻等俱是紫檀打造。整体布局自是十分雅致,又依山傍水,景色更是不消细说。这万千风雅舒适之所,也不知是多少百姓脂膏、几数苍生血泪铸成,洛钊虽然身在这等宝地,却恨不得明日便走。
天照璟所领一千轻骑,亦从小路而来,早早候在行宫左右。太阳尚未落山,已先被乌云遮蔽了光芒,天色渐渐暗下。几阵雷响之后,瓢泼大雨应声而落,与雨水一同落下的,还有禁卫兵士的血。原来,天照璟亲领五十骑先行探路,趁着夜色沿着宫墙一步步摸向宫门,渐渐仅搁数米。突然,天空有亮光划过,正是一道闪电,照亮了天照璟,那兵士忽然转头,被天照璟急忙向前,一刀结果了。天照璟又夺了那兵士的长戟,持戟纵马直入宫内,后面五十骑见状,一面招呼其余众人,一面随天照璟一齐杀入。天照璟等人在宫内肆意冲杀,挥刀砍、策马踏,如入无人之境,可叹国主身边万余禁军竟无一有用之人。天照璟直冲到内院,欲寻找洛钊,却不知其模样,若只凭衣冠样式,又恐弄错了。这时,天照琼也随本杉信驱马赶到,没等天照璟发问,便从怀中取出五幅肖像,只一幅是原稿,其余四幅都是天照琼这几天中临摹的。天照琼又建策道:“可分出四百骑外出搜索,分四组,各带着一幅肖像,留下一幅,供其余人仍在行宫中扫荡排查。但是无论如何,四更天之前必须回到之前隐蔽的林子里集合。”天照璟即如此传令,自个儿在行宫内绕了一圈,便领着百余骑出宫追击。
先是,洛钊正躺在床上,忽然听到宫外传来喊杀声,便系紧了随身装金玺的锦囊,连忙出门查看,却被一个人拦下,急视之,乃是禁军副都督祖荣。洛钊还未发问,祖荣先开口道:“君上请快随我来。”言未毕,拉着洛钊便向外跑。到了马圈,来不及套缰持鞭,只骑无鞍马从偏门仓皇出逃。大雨冲洗着道路,泥泞难行,两人同乘一马,又无马鞍,自然不堪重负。逃出尚且不远,那马前蹄一失,二人俱滑下马来。眼见后面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祖荣急切道:“恕臣死罪,目前尚不知贼军底细。君上所穿黄袍实在耀眼,请先脱下,穿上臣的皮甲,前方三里处是臣老家的庄子,请君上前往暂避。臣且披着君上的黄袍引开追兵。”洛钊于是脱下黄袍,换上皮甲,二人分路而走,洛钊不善骑马,于是步行。后面天照璟一行果然寻着黄袍追赶,祖荣纵马转入树林,将黄袍挂于枝头,自己埋伏在附近。天照璟也跟进了林子,远远看见黄袍,策马上前查看,却并无人影。天照璟取了黄袍,回马要走,祖荣突然从一旁冲出,拔剑直刺天照璟。天照璟赶忙拔刀来挡,却被挑落一旁,正束手间,一道寒光闪过祖荣背后,祖荣便跌下马来。急视之,乃是松原秀。真个:迅风知好木,急难见良臣。松原秀向天照璟汇报,说发现脚印,径往另一条路去了,天照璟即会合众人,一起追赶。
却说洛钊徒步逃亡,眼看赶到庄里,祖家的家丁认出祖荣的皮甲,连忙迎入府内,问之,乃知是君上。祖荣的长子祖恒年才十八,颇有勇力,欲外出寻找父亲,被洛钊拦下。洛钊掏出随身的锦囊,取出里面的传国金玺,长宽三寸,上雕左右两条蟠龙,俱是麟甲分明、爪牙清晰,上刻一个华字。自是一派鬼斧神工的绝品。洛钊将金玺交到祖恒的手里,说道:“你父亲拼命保孤,生死未知,孤不能再让你去冒险。孤不善骑马,逃脱不远,只是这金玺是我昭华国传国至宝,不可落入贼人之手。可现在朝廷上下是奸党多、贤臣少,孤不敢轻与他人。还请你走一趟,将这玉玺送到京城西北二百里的留阳,交给孤同胞的三弟洛英。自是大功一件。”祖恒惜父亲舍命之功,不忍断送,便应允了。洛钊命人取纸,来不及研墨润笔,只咬破手指,立即作书一份,与金玺一并放于一个布袋中。祖恒也不敢耽搁,当即辞别君上与家人,洒泪上马,直向留阳。洛钊于院中随手捡了一块石头放入锦囊中,仍旧系紧带好,独个儿站在庄前大路的中间。
天照璟一行顷刻间已到庄前,径至洛钊身边。天照璟坐在马上,看着一脸坚毅的洛钊,心中竟有了几分惧意,提高了音量喊道:“阁下就是昭华国国主了吗?”洛钊厉声曰:“你心里已有答案,何必再问?”天照璟接着道:“那就是承认了。”言未毕,松原秀跳下马,说道;“是您自己配合,还是我们动手?”洛钊伸出双手,正色道:“放过其它人。”,松原秀上前要去绑他。突然,洛钊从袖中取出一把匕首,刺向松原秀,松原秀闪过匕首,用手肘击昏了洛钊,将其捆好,扔在马背上。天照璟俘虏了昭华国主,便一刻不敢耽搁,匆忙返回行宫。此时的温庆行宫,已是一片炼狱景象,原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喘息的功夫后便不再喘息,堆成了一地的血肉。昭华国的近半数的高官都随国主南巡,而大部分亦随着国主住在行宫,所用的宫女便有千余,其它御厨、工匠、小厮等统共亦有千余。随行官员等或带两个小妾快活享乐,或带两个后生见世面、熟门路。而今日却无甚快活可享,虽是个天大的世面,也只能见这么一次了。他们那满是惊恐扭曲的面孔都被挂在树上,身体其余部分都被分解,杂乱的堆在一边。阳初国士兵的靴子上、战马的马蹄上都沾满了血,因为行宫内的地面已经红透。不止是地面,天空也一样,漫天的雨被地面映红,就像地上流的一样。天上地下、四面周遭,尽是一派血红场面。天照璟带着洛钊回到行宫,正召集众人撤离,天照琼径自上前查看国主随身携带的传国金玺,却发现金玺已经不在,急与天照璟说。天照璟大怒,命人泼醒洛钊,寻问金玺的去向,洛钊闭着眼,不敢看满院的狼藉模样,对于任何问话也是绝口不言。眼看天到四更,天照璟亦是无奈,不得不立刻撤军,又思忖有国主在手,料无太大差池。一面派传讯鹰前往滨户送信,一面集合人马往江化而去。
回到千里之外的留阳城,洛英正在屋中照料夫人冯沁和出世不久的孩子,尚不知道远方的乱局。孩子已经快过满月,但是名字还没起。小厮忽报有客来访,洛英出门迎视,果然是江墨,还带着同样未满月的宝宝。丁歌与冯沁一样,还需要修养,不宜走动,所以没有一道前来。洛英引他们进屋,江墨抱着宝宝走进去,坐在床头。两个宝宝初次见面,却有非同一般的兴奋,两对大眼睛辉映着同样的光芒。洛英、江墨二人见状,亦是十分开怀。江墨问冯沁:“小侯爷可起名么?”冯沁笑道:“并没有,我还是很疲累,不想多费脑子,况且一孕三年傻,我可不想恍惚间起个傻名字,叫你们取笑。”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之后,江墨又问洛英:“那你呢,可有打算?”洛英在这二十几天里是想了好多,便答道:“我想了好几个,只有一个最满意,泓,你们觉得怎样?”江墨:“水深而广,是个好字,行了,我家的小少爷就叫江泓了。”洛英不满道:“这是给我家小侯爷起的名字,你倒偷去用。”江墨笑着说道:“我也没说不给小侯爷用啊,两个小家伙一起用就好啦,反正他们那么有缘,是吧。”洛英听了这话,心里倒也开了。笑着问冯沁:“如何,夫人,洛泓和江泓,好吗?”冯沁看着两个宝宝,说:“虽然两个宝宝用同一个名字是有点傻,但是我觉得不错。”屋子里再一次响起欢快的笑声。
忽然,管家打断了这个笑声,他进来禀告洛英:“侯爷,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有紧急的事情,话音刚落便昏到了。我已经将他安置在客房,还请侯爷快去看看。”洛英赶忙前去,江墨也将宝宝交于奶娘,一并跟去。洛英进到客房,看着床上的少年,很疲惫的模样,身上多有尘土。江墨发现了他身旁的布袋,想要解开来看,却被洛英阻止。管家带来了大夫,为少年诊治,洛英命众人好生照料少年,另外派人到京城探听情况。江墨先将孩子带回自家府中,对众家丁等吩咐事情,便来与洛英商量。
傍晚,小厮请洛英用膳,洛英心中不安,没有食欲,只是照顾冯沁用餐。正在用餐时,管家派人来报,说那少年已经醒了,冯沁从洛英手中接过碗筷,说:“你快些去吧,我可以的。”洛英轻抚着冯沁的头发,吻在她的额头上,随后就和江墨去看那少年。少年看着洛英,话未出口,便已哽咽,只是将布袋交于他。洛英解开布袋,发现里面竟是传国至宝双龙金玺。洛英绷不住了,抓起少年的肩膀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双龙金玺会在你手里?君上何在?你来这里找我做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唬住了少年,江墨急忙上前分开他们,并将布袋中的书信教育洛英,洛英急忙展开来看,上面尽是红字,分明是一篇血书,洛英来不及流泪,紧着读下去,上面写道:
承东王弟,见信如晤。岁余未见,不免些许想念。前日孤南巡三州,却遇贼军,一时不知底细。兵势相交,自难保全,惜日后无再见之期,唯恐社稷有危,江山不保。今有传国至宝在此,望王弟莫要推辞,速往京城掌局主事。报骨肉之仇,雪国家之恨。先兄洛承中绝笔。
在洛英读信的时间里,眼泪已经悄悄的从眼角溜了出来。这时,那少年回过神来,说他叫祖恒,并将父亲舍命救君上、君上派他送信的经过尽数讲与洛英和江墨二人。这已经是三天前的事,洛英沉默了良久,决定起身前往京城,掌控局面,发兵救出兄长。江墨拉住洛英,提醒道:“今虽有金玺密诏在手,亦恐京城众人不服,还需带兵前往。”洛英即令江墨点起郡中精锐,共兵马三万,径向京城安阳进发。君上于温庆行宫遭难,浙州知府韩昌次日一早即收到消息,不禁十分惊恐,急忙分遣郡中精兵四处寻找。又担心此事曝光,不免要累及自身,便封锁消息,不使京城方面知道。只望早早迎回君上,将功折罪,但却不知贼人底细,是谁人所为、将去往何处,一概不明。似这般迷茫摸索,亦不过徒劳而已。京城安阳自然也不得消息,只做平常一样,但数日不见随行官员的传信,却有几分担忧。君上留在安阳理政的大臣有三位:丞相葛青、大将军李业、司隶校尉冯嵩,三人互相制约,共掌朝局。那冯嵩原是先贤臣冯基的六世孙,与洛英的妻子冯沁一门血脉,是她的大伯。冯嵩的长子冯钰亦随君上南巡,数日没有消息回京,心中甚忧,欲派亲信家臣前往探听。还未出城,便听城门护军来报,说西北不远处烟尘大起,远远望去,似有万千兵马,旗上大书“洛”字和“江”字。冯嵩心中疑惑,未及派人去往探听,已有使者前来报信,具言君上遭难、洛英受密诏之事。冯嵩闻言,仍然满头雾水,但听君上出事,不免心惊,连忙请洛英进京详说实情,共商对策。洛英将三万兵马分三部,皆在京城西北二十里处下寨,自与江墨领百余近卫进了京城。冯嵩亲在府前迎候洛英,不想丞相葛青、大将军李业并众位大臣亦知洛英兵临城外,恐其心有不轨,便率禁军数千精锐,前来质问。冯嵩急与众臣分说,言君上遭难,留阳侯洛英进京主事,以保社稷。可惜冯嵩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前因后果皆难以讲明,众臣自然不听他分辨。大将军李业冷笑道:“君上南巡已有月余,近日来虽无消息,却也没有阁下所言之事传来。那留阳侯的夫人可是您的侄女,莫非……”冯嵩闻言,不禁万分恼怒,正欲发作,又恐其余大臣误会,一时不知奈何。正踌躇间,忽闻一阵鸾铃声响,众人视之,乃洛英也,与江墨引百余精骑已至。李业身旁禁军副统领陈锋早握剑在手,正对洛英,江墨亦欲拔剑相持,却被洛英拦下。洛英立于两拨兵马中间,正色扬声曰:“我兄长南巡三州,于温庆地界为贼军所虏,众位大臣不思同仇对敌,反陈兵与我对峙,是何缘故?”丞相葛青出曰:“今侯爷所言之事,京城全无来书相报,不知侯爷何以知之?”洛英即带出祖恒,祖恒将先前诸事又细说一番,并将君上亲写的血书当众朗读,交于葛青等众臣传看。葛青见书,知是君上字迹,正要请洛英进太和殿商议,不料,大将军李业又出曰:“止有所谓血书,不足相信。还须往浙州探明实情,方可有定论。”葛青甚是不满,欲要反驳李业,却听得一片骇然之声,急回首,却是如此只见洛英按剑而立,手持一物,金光耀眼,细观之,竟是双龙金玺。洛英厉声曰:“传国至宝在此,何人还有话讲?”众皆默然,葛青、冯嵩二人独曰:“请留阳侯监国主事,迎回君上,复安社稷。”群臣皆应之。只有李业等些许将领意有不满,但仍然附和几句。洛英即与众臣工同往太和殿仔细商议救驾事宜。
欲知后事,文接下回。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