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章 严查舞弊贪污案 (1 / 4)
这次逮捕的人不在少数,也是没有十个也是有二十多个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皇帝会突然那么做?这也可以说明皇帝的厉害!
此刻的耶律宗真一下子扒拉出这么多为富不仁贪官污吏,耶律宗真知道他们触犯国法,自己必须要做出处置。这次是他第一次举办恩科,这种情况第一次遇见而已。
耶律宗真也是看着他萧天佐,然后开口说道:“这次朕真的很生气,这个里面竟然会有那么多人与之勾结,天佐你说朕该怎么办?”
萧天佐不知道说什么?不过皇帝突然问他自己,他如果不回答那就不给皇帝面子。所以现在的萧天佐必须要回答。
再者此刻的萧天佐也是意识到这次皇帝是直接叫自己,而不是称什么老大人之类的话语,所以他也知道该怎么做回答呢?
萧天佐回答道:“皇上,臣觉得既然这里面有人,那不防皇上您先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皇上有些时候只有通过杀戮,才能够让人产生震慑,皇上明查。”
耶律宗真也是笑着说道:“嗯,说的有道理,那这次就杀了吧!考题泄露,肯定有人泄露天机,朕是天子,这次的事情必须要震慑。你让人告诉都察院,和御史台,让他们上书,朕要让人知道朕的手段。”
此刻的萧天佐也是点了点头,目前这么做也是最有结果的办法杀戮是要看你怎么杀,历史上科场舞弊是重中之重。古代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处罚,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在传统中国,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历代专制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官本位的社会里,官僚作为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既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拥有法律上的种种特权,更可**、索贿发财聚敛财富。这样,科举制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把考试、功名与利禄捆为一体:一个人只要通过县试、乡试和会试,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当上官便可以借助官位**发财致富,终生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自科举制诞生以来,登科中举博得功名的巨大诱惑,就一直驱使那些不法之徒在考试中投机取巧,使用种种舞弊手段蒙混过关,跻身仕途。
△古代科举考试进阶路线图
有舞弊,便有反舞弊。历代朝廷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确保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符合其统治需要,势必要采取相应的反舞弊措施,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禁止和杜绝舞弊现象,以确保科举考试的相对客观和公正。从历史上看,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在科举制创设初期就已出现,而朝廷对于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也随之推出。可以说,舞弊与反舞弊的较量,一直贯穿于科举制度之始终。本文将通过隋唐以来贡院中舞弊行为与反舞弊措施的考察,试对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史上舞弊毒瘤始终不能根除的深层原因作一探讨。
△古代科举考试中常见的作弊行为
一、隋唐时期
在科举制实行之初,也就是历史上的隋唐两朝,对举子在考试中舞弊的防范措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这一方面固然由唐代“以诗赋取士”的考试内容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制度初创阶段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唐代科举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常科每年进行,考试科目繁多,包括秀才、进士、明经、俊士等数十种,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应试者最多。明经、进士考试均为三场,每场一天。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贴经”和“墨义”。所谓“贴经”,就是考官随意选出儒学经典中的某一段落,用纸条把其中数字或数句贴盖起来,令考生背出来;所谓“墨义”,就是考官从经典中任意选出一句,让考生写出该句经文的上下文或历代著名学者的注疏。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包括策问、贴经、杂文三场,所谓“杂文”,唐玄宗时明确规定试诗、赋各一首。主考官在此科录取中的取舍标准,主要在于诗赋之优劣。后人说唐代“以诗赋取士”,就是针对进士科考试而言的。
贴经、墨义等考试方法,极容易发生挟带、传递等作弊行为。因此,当时采取的一些防范作弊的措施,主要也是针对着“明经”等科目的考试内容而设置。《通典·选举三》云:“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规定考生进入贡院时,只准携带餐具、水、炭和脂炬等用具入场,以防范举子挟带作弊行为的发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