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书人 (1 / 2)
曾经有一个学士拜访我府,他是礼部尚书之子,我喜欢称其为书生,有时候也称之为书人。他本就是科举出身,与行伍出身的我并不相同。身为礼部尚书之子,家中教养也算还好,家中门客众多,单是这位书人自己,门下门客就十几人有余。
我本就对此人没什么兴趣,但是他专程拜访,我便接待了他。厅中一见面,我便闻到了他身上独特的油墨味道,我便笑谈,书生也是雅趣,一身香墨滋味,必然是读书万卷,满腹经纶。他也不回不避,拱手应下,想必是确实自豪于自己一身的油墨味。
我觉得他是一个实在没什么意思,但是又挺有趣的人。几番交谈下来,我便随便想送他出门,可他似乎还是意犹未尽。说实话我对于他的那一套理论实在没有兴趣,只是觉得他这种独特性格之人实在是少见,所以才耗费时间与他交谈。但我现在兴趣已经淡了,便不想多加理睬他。我示意家中书童送客,但这书人依旧意犹未尽。我只得借口尿遁而去。
事后我问起家中书童,对着书生的之看法。书童便说起书生所说的教国,以那礼部尚书之家,必然是重视礼节教育一途,其构建了一套近乎于完美的理论,试图传扬礼之道,教之道。但就事实而言,他们的理论并不讨喜。
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们将礼道的根本进行追根溯源,我认为礼之道,没有本源这么一说,礼道实际是当下世界所适应的一种道理。我如果讲礼,那必然是这当下世界的礼,绝不可能是古代蛮荒世界的礼。所以对礼节,对道理进行追根溯源的做法本就愚不可及,但是这礼部尚书一家追根溯源还不够,竟然将礼道的根源追溯到了教国。
这两个书生认为,当今天下之人,所有遵循的礼道,都是来源于教国,教国行宗教之礼,是大礼;帝王将相之礼,是次礼;百姓之礼,是末礼。只有确定了礼,才能更好的管控国家,才能使得人有所工,国有所用。
为了我国的建设,那必然是需要去教国寻找礼。我一番听讲完后,觉得实在搞笑,但碍于面子,便应承下来。说实在的,就他们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们是否是参照了西行之路的故事。
我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但没曾想,第二天,这书生又来登门。我想有些气恼烦躁,想着快些打发他出门了事,未曾听清楚这个人在胡说些什么,便答应下来。可谁知道这家伙居然拿出了一份通行文书,和一份同行文书。我仔细一看,才知道这家伙是想要随着出使教国的使团一同出行。
这两份文书一下子又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了想,便提笔签下了文书,同意了他前往教国。他似乎很高兴,但是又故作姿态,高傲的谢过了我。想必他要是知道,他这一去,我便要为他的行为做担保。他若出事,我必然收到牵连。
少了一个徒增烦躁的人当然不错,但是烦躁并不会因为这一个书人的离去而减少。我依旧是做了不少准备,然而这些准备都是会用得上的。
出使教国的使团出发之后十几日,礼部尚书便因为贪贿之事被父王关押,尚书之府也被查抄,家中门客远胜于其他几位尚书府,在后花园之处,甚至搜查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些都不是真正让礼部尚书服罪的物证,实际最后的物证,居然是这位大员与教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内容不乏是国中之机密,有些内容甚至联系到了几场我国与教国旁邻国之间战争的内容。
虽然这些不足以让我国与教国翻脸,但是严重损害了我国与教国之间的信任。而这些物证直接让礼部易主。
入夜,油灯旁的我看着案件的卷宗,盘算着接下来,西南边境之间的许多事都会发生变化。一封信件突然送来,我看着寄信人是我原本在使团里的亲信,便已经对信件的内容猜出了一个大概。
信中说罪人礼部尚书之子在使团回国路途上逃离,方向大概是教国国境,随同他的几位侍从也一并逃走,使团原本想要派人追捕,但是没想到被人截击阻止。无果,只能寄信于我定夺。
我看着信件,实在是觉得乏味。但想到使团追捕被人截击,又不得不多想了想,被人截击那就证明有人要保这个书人,这个尚书之子,已经失去其父为靠山,那这些人救这个书人有什么可图之处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