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7.4 这也太乱了 (2 / 2)
孙然一直标榜自己的今文派传承有序,明里暗里指摘古文派的所谓依据来历不明;杨照则总是引经据典,证明自己这一派言之有物;庾峻就不断指责杨照与今文派合流,不应以《纬书》为依据,并且迂腐,不知变通。
这三人喋喋不休的吵了一阵,可能确实都觉得没什么新意,也便打住,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林老师这边。据我观察,这三位先生除了各自生了一肚子气之外,并无别的收获,我不由得为林老师捏了把汗,有些担心他们会把这股气撒到林老师身上。
孙祭酒已经不复刚才和蔼的样子,眉头紧锁道:“不同,不瞒你说,陛下曾与文和公、子真公两位商议将这两篇《尚书》列入学官,但老朽以为不妥。老朽自然相信这两篇《尚书》是稷下岛的传承,但却只得文章而无师说,依我今文经学之章程,无师说者不能立,还请不同见谅。”
我们都吃了一惊,实在没想到皇帝对这两篇《尚书》如此的重视,连注疏都还没有便要立为官方教材。也难怪这几位太学博士不满,不论哪个学派,官学的地位都是来之不易,大多是数代人乃至数十代人的努力换来的。林老师得到的待遇,颇有点幸臣风范。
林老师看起来有些委屈,只能连道“不敢”。
杨照脸色比刚才更加严肃,这时也对林老师道:“我也愿相信林先生的这两篇逸文确是《尚书》逸篇,然而却经历多次誊抄和字体简化,难免有错漏之处。即便是要将其列入学官,也应在林先生将战国古简上的文字重新抄写下来,由各位博士校验勘误之后,再作商议。”
林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只有点头称是的份。
庾峻却远没有孙然、杨照那么客气:“林先生,我读过《保训》一篇后,心中有些疑问难解,还要向你请教。《尚书》虽然一度散佚,但在先秦流传甚广,先秦典籍也曾大量引用。故此无论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大多能在先秦典籍中寻到只言片语,可以相互佐证。而《保训》此篇乃是周文王临终之时告诫武王之语,传于后世,弥足珍贵。然而我近日遍寻先秦乃至两汉典籍,未有一部引用其中任何章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还请林先生为我解惑!”
面对庾峻咄咄逼人的诘问,林老师还能保持镇定,面不改色,毕竟这篇《保训》的真伪在后世早有定论,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不过,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被逼着和儒学博士讨论经学,也算是够难为他了。
林老师从不会令我失望,他深吸了口气,清了清喉咙,朗声道:“庾博士以未被先秦典籍所引用为由否定这篇《保训》,林某以为太过偏颇。稷下岛儒家经典散失,儒学不兴,故林某对《尚书》和先秦典籍所知不多。但按庾博士所说,我倒是学会了一门制作伪《尚书》的技艺,便是将先秦典籍中引用《尚书》的章句搜集整理,一一摘录,再行移花接木、东拼西凑之事,连篇目也必定在庾博士的《书序》之中,如此这般便可生造出一篇《尚书》,反而不会受到庾博士的诘难。庾博士想来一定是个中能手,我还需向庾博士请教。”
庾峻怒道:“胡说!我堂堂太学博士,怎么会炮制伪书?”
林老师不急不怒,笑道:“方才庾博士不是也怀疑林某人伪造《尚书》吗?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孙祭酒见庾峻被怼了回去,脸上笑容一闪而逝,他应该也怕庾峻恼羞成怒,不情不愿的出来打个圆场:“两位都请稍安勿躁。不同,庾博士也只是心中有疑难未解,倒也不会真的怀疑你伪造经典。”
林老师赶紧借着台阶下来,向庾峻施了一礼,笑道:“庾博士,林某山野之人,不识礼数,言语之间多有得罪,请你见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