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7.3 情况不太对劲 (2 / 2)
林老师也是无奈,只能耐着性子和他闲扯。好在等候时间不长,便有童子引了两人进来。我们心知这两人便是庾峻和杨照两位《尚书》博士,忙不迭站起迎接,孙祭酒笑着介绍道:“不同,我来为你引见。”他一指年纪较长的这位:“这便是杨照杨伯光。”又一指较为年轻的这位:“这便是庾峻庾山甫。此二人都是精研《尚书》的大儒,又都曾得名师传授,经学造诣之深厚,便是老朽也自愧弗如。”
这孙祭酒把杨、庾二人捧得很高,我却不知为何从中嗅到了一丝柠檬的味道。林老师又和杨、庾二人互相见礼,这才重新落座。杨、庾二人坐在孙祭酒的下首,林老师坐在他们三人对面。
这两人一进来我就感觉气氛有些不对,杨照还好,只是一脸严肃,一副学究像;而庾峻虽然面上带笑,在我看来却更像是哂笑。预感到接下来的谈话有些不妙,我和夏师姐心有灵犀似的一起使劲向后稍稍,落后于林老师一个身位,以突出林老师的核心地位。
杨博士年纪稍大,首先开口道:“林先生,自从我看到你那两篇《尚书》,便一直想向你当面请教,还请先生不吝赐教,以解我心头疑惑。”
林老师连称不敢,那杨博士又道:“敢问林先生,稷下岛所传的这两篇《尚书》是从何时由齐国古文转写为如今的文字?”
林老师略一思索,道:“稷下岛的战国文字曾历经三次简化,才成为如今的形态。而每次字体厘革之后,定会重新誊抄,最后一次字体厘革是在五十余年前,便是从那时起这两篇《尚书》才被转写为现今的文字。”
杨博士微微点头道:“按林先生所说,这两篇《尚书》至少经历了三次誊抄。”
林老师道:“不瞒杨博士,当年稷下先祖甫一到岛,便整理所携的竹书典籍,发现损毁严重,十不存一。先祖大为痛心,立即着人誊写抄录。然而,当年树木缺乏,工具简陋,加上稷下岛潮湿多雨,数年之后,重新抄录的木简又有腐坏之迹,不得不重新抄录。直至后来,先祖在岛上发现一种软泥,可以制成泥板,用石笔刻画,再用日光晒干,能够千年不朽,这才免去了不断誊抄之苦。”
杨博士眉头皱了起来,道:“你在稷下岛上可曾亲眼见过记载《保训》、《耆夜》二篇的战国古简?”
这回林老师没有任何迟疑:“这倒未曾见过。那些战国古简曾在海上饱经风雨,而稷下岛气候潮湿,再加上年深日久,早就已经腐朽不堪,如今被保存在一间与外隔绝的密室之中,轻易不得取出,以免损坏竹简,所以即便是我等,也轻易不能得见。”
杨博士显然大失所望,不住摇头叹道:“实在可惜,原来稷下岛所传的《尚书》也是历经多次转写,恐怕也与战国古本相差甚远。本来我以为这两篇逸文虽然篇名前所未见,但是词句古拙,尤其是《保训》此篇,意境不凡,与现存篇章颇有共通之处,极为可能是《尚书》逸篇,可惜……如今在我看来,此两篇逸文只可归为今文所属。”
此言一出,还没等林老师反应过来,只听杨博士左右两边的孙祭酒和庾博士同时发出重重的一声冷哼,仿佛商量好了一般。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