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故乡依稀(一) (4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二章 故乡依稀(一) (4 / 7)
        生下来的时候是年关,这一点准确无误,以后,多次请八字先生看相,人家看出来了。年关,注定是美好的一天,丰富多彩的节日。总是这样想,自己是一个与丰收,喜气结缘的人,只要一想到丰收,想到年关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场面,心里涌出无限的希望,特别是事业一次次面临失败之极,朝向丰收,重振旗鼓,坚持不懈。

        家族蜗居湾子沟大约一百来年了,我这辈,全部各自为家,以务农为主,当然还有从事着各种各样事业的人。比如当教师,公务员,木匠,石匠,篾匠,或者买牛卖马的生意人。

        什么地方都可以居住,搬家来中板底之前,前辈们居住在云南微信县,据说已经微信住几十代了,微信是昭通的一个县,昭通定居之前曾经在一个叫做山西的地方居住过,至于山西居住了多少年,多少代,不得而知,甚至之前还在其它什么地方居住过,没有记录,肯定是有的,因为山西居住不了那么多代,有人推测,可能还在浙江一代,或者江西居住过。

        族人为什么从这么大的平原地带搬到一毛不拔的西南云南贵州来了呢,族谱中没有明确记录,后辈猜想说我们家族可能是明朝屯田戍边时候迁到这儿来的士兵的后裔。随着汉族势力的发展,清朝末年,西南几省的每一个山头居住上了人户,每一条沟有了烟火气息。白天劳动,这一山和那一山,这一沟和那一沟的人户能够遥遥相望,遥想呼应,对歌,喊话。

        余生也晚,生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年代。逞英雄的好活路都让前辈们干完了,只能在村庄里空自羡慕。老妈在世的时候常对我讲述历朝历代的英雄故事,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希望我将来能像名人们一样有本事。当然像他们一样当官,不敢当,家里不崇尚当官,但是能像他们一样当个文人,则是大家都赞同的事情。

        第四章

        五代人中有许多辈份代系的远走它乡后没有再回来,携老带幼的生活在大城市的街头巷落,每逢清明,回来给逝去的亲人挂纸。小时候不懂事,看到这些人在坟边又是磕头又是放鞭炮好奇地跑去看,问他们从哪里来,每当这个时候,老妈从家里跑出来把我拉回去,警告我说,这些人原本是族人,因为分家不均,生气后搬到别的地方去居住去了,怕他们借故来挂纸,霸占我们的田地,不要和他们答话。同时还警告说,有人来家里喝水,不要让进来。怕人家坐着不走了,家里可没有饭给他们吃。

        家族前几代人走的走散的散,到我这辈,虽然支派还很繁盛,村庄里一块聚族而居的已经没有几家。大西南的林木被他们开发完了,一时寂寞,许多人跑去躲了起来。原来山清水秀的中板底开发完了那一天,族里人乐不可支,但是某一只失去家园的鸟可能是叫出了家园变得荒芜的悲凉,只是有几个人听懂了这声音里的悲凉。果然到我这辈时,人们想建吊角楼没有木材,只能改为用石头建。人们想请木匠来做木家具,却没有木料,只能放弃愿望。当农民,开发土地资源。

        房前屋后,以及一些宽敞的毛坡地带开垦了土地,用来种荞麦,毛坡地种粮食第一年总是绝收,荞麦不分地肥地瘦都能够生长,种几年种熟了再种粮食。因为地多,怕人家去偷,分派好了事情,白天晚上都要到新垦荒的田野里看粮食。

        那时我们家有三个劳动力,爷爷,父亲,老妈,我年龄还小,算不上数。山上山下,正好够用。

        大家束缚在土地上,漂泊无定的心思总算落了地。白天父母去山上劳动,爷爷家里照看我,说是照看我,他其实还要忙其它的活路,家里买来了几头猪,一头牛来喂养,牲口一天要吃一大锅猪食,够老人手忙脚乱的忙了。父母抗着锄头出门。老人就要劈柴,生火,砍猪草,煮猪食,喂猪,家里的猪一天要喂两顿,邻居们说,要这样喂猪才会长,以前村里一些人家买了猪来,只关在圈里丢生猪草给它吃,不煮熟,喂了几年总不见猪长肥,现在摸到了经验,煮熟猪草喂猪猪才长膘。忙完牲口吃的又要忙人吃的东西,父母每天山上忙到两点钟会回来吃午饭,吃了午饭又要再上山去劳动,披星戴月时才会回来。

        傍晚放工来早了,父母总会埋怨一番爷爷,有时甚至教训他。大家闹完别扭,父亲会去看缸里还有水没有,如果没有,挑着木桶到沟边的老水井里挑水,老水井里两股水长年累月不会干枯,有干涸期,每分钟只能舀一小水瓢。黄昏时分,挑水的人多,大家一遇到寒暄一番,谈近来听到的奇闻异事。村里有一班赌匠,白天要地里干活,没有时间赌钱,趁挑水时间窝在水井边赌一阵子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