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打东边来了个组队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打东边来了个组队的
  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对于李鸿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或者准确地说,这四年对于李鸿章和他所深爱的大清国来说,值得纪念的日子估计数都数不清——此刻,大清国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巩金瓯》)旋律再次响起。

  首先咱就来说说对于李鸿章和大清国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吧——组队!

  由于接手被曾国藩搞到近乎稀烂的天津教案并利用各国矛盾和内部操作顺利此案解决,李鸿章虽然在名望上与自己的恩师相比还处于下风,但仰仗着“帝国精锐”安徽野战军的近乎“超神”的战斗力与引以为傲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等),外加上直隶总督(封疆大吏之首)的显赫官位,李鸿章一跃成为大清国“四大偶像天团”(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地位之重要已到了无可替代的程度(至于朝中保守派与反对派信不信我不清楚,反正西太后和恭亲王是信了)。于是在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11月12日,朝廷一纸令下,李鸿章接替即将赴法认错谢罪的完颜·崇厚大人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主抓直隶(河北——京津冀地区)、山东、奉天(辽宁)三省、通商、外交、军事等事务。

  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差不多十年的光景中,由于普法战争导致欧洲原有格局被打破原本欧洲格局,一众想着跟着路易高卢鸡大捞一把的歪果仁着急忙慌地赶回欧洲去抢救被重甲骑兵和克虏伯攻城炮打到只剩下残血的拿破仑三世,大清国迎来了难得回血的黄金时期。不过就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东太平洋上的岛国在被**鹰酱快速推掉“一塔”后也面临着主基地回血的关键时期。

  剧情继续推进之前先咔一下,咱们来了解一下那个东太平岛国吧。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幕府大乱斗总算告一段落,从孝明天皇手中接过帝国接力棒的皇二子睦仁在右派大臣仓岩具视的支持下从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喜庆(听这名字。。。。。。)手中夺取政权后开始实行资产阶级改革,自此,一个当时还不敢称作大日本帝国的国家在“富国强兵”与“殖产兴业”的口号下迅速脱胎换骨,国力在毫无声息中迅速将大清国甩在了后面。

  也许是被唐、宋、元、明、清五朝照顾了一千年之久,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在第一眼看到昔日大哥在一次次与歪果仁的较量中被揍得灰头土脸的时候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不落忍,于是,第一次组队打团的邀请就是在这个属于双方的黄金时期中发了出来。

  好了,继续推进剧情吧。日本皇宫内,由明治天皇睦仁召开一场由外务省全体人员参加的有关与清国组队打团的会议正在召开。由于既无法指望垂涎双方高塔、水晶和基地(金融命脉、资源、甚至是领土)的歪果仁传递消息;在没有WIFI和微信群的年代直接艾特大清国也不现实,外务省大臣柳原前光主张效仿遣唐使向大清国派出驻华大臣与清国直接建立外交关系,省得被欧美这些这些歪果仁中间商们“赚差价”而出现麻烦。得到睦仁许可后,柳原前光(日本**部长)携名仓信敦(日本外务大录——**副部长)、花房义质(同权少佐——未来的驻华武官)、郑永宁(同文书权正——未来的驻华商务参赞)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9月4日登上“满洲”号一路向西,前往大清国。

  经过三天的航程,“满洲”号与当年9月4日停靠上海,柳原前光一行下榻于英租界的品川忠道寓所并于掌管苏州、吴淞、太湖地区一把手(道台)的涂宗赢展开相关建交、通商事宜方面的交涉;另一方面,柳原前光嘱咐已经身为驻沪领事的品川忠道迅速将此提议告知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柳原前光的组队请求已经发出,接下来就看大清国如何回复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