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反转
直隶总督曾国藩上的奏折到底还是捅破了天。
同治九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870年7月15日)早七时,看似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早朝因为军机章京呈上的来自津门的奏折瞬间炸开了锅。乾清宫正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无论是“禽”还是“兽”(解释一下,那是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并不是说大清国的官员可以和禽兽划等号,至少不是全部官员),群情激愤,都叫嚷着和大清国的宿敌——法国鬼子干仗,血债血偿。
大清国在顺治入关后开始执行重文轻武路线开始,到乾隆后期正式走上快车道后,原本靠着占地、抢资源与人口而成为朝廷基石的八旗(满、汉、蒙,三八二十四旗)武将们逐渐沦落为和摆设差不多的花瓶;而歪果仁、太平军及各地平民游击队(如白莲教、捻军等)跟打人机似的将原本朝廷倚仗的正规军硬生生地打成了要么盲目送人头、要么只顾交闪现的基地小白后,八旗武将们在朝堂之上彻底失去了存在感。所以每有当国家大事件发生时,八旗武将们要么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要么直接被文官集团带偏。所以上述所出现的所谓朝堂之上“一边倒”的局面也就不奇怪了。
听着士大夫们对曾国藩所谓的“卖国”行为的口诛笔伐,作为总理王大臣兼议政王大臣的爱新觉罗·奕?其实很想为自己所倚重的封疆大吏说几句公道话,但看看坐在同治皇帝后头帘子中西太后那不予置否的表情,深知西太后那套“挑动群众斗群众”伎俩的恭亲王还是闭了嘴。只不过让奕?深感意外的是一众武将竟随声附和掀起了“讨伐”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另一轮高潮(估摸着看着被从地方保安团升级成为朝廷正规军,甚至取代了自己地位的湘军最高统帅,武将们使出了大内斗的看家本领)。
见着坐在皇帘后的两宫太后没言语,热烈讨论到口干舌燥的文臣武将知趣地闭了嘴,满怀期待地等着两宫太后(都知道是西太后做主,但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的)发布有关惩办曾国藩和与法国鬼子血战到底的严旨。让满朝文武深感意外的是,皇帘后面传出来一声“再议”,标志着早朝结束。夹杂着议论声,大臣们恭恭敬敬地退出乾清宫,喧闹了将近三个小时的乾清宫瞬间安静了下来。
“眼神”极好的奕?在西太后的眼神提示下(个人感觉咱们这位恭亲王并不是眼神好,而是当年扳倒肃顺等人时与西太后培养出来的高度政治默契)马上叫住了其余三个即将踏出乾清宫的大臣——自己的五哥(爱新觉罗·奕誴)、六弟(爱新觉罗·奕譞)和大病初愈的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面对着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异类”,西太后下令撤去皇帘,带着阴沉的表情、故作轻松的语气与在场的三人定下了题为“如何挽救曾国藩大人”的方案。等会儿,有人会问了:“东太后和小皇帝呢?”实话跟您说了吧,即便跪在龙台之下的三位大臣在名义上仍以“皇上”与“两宫太后”为尊,但一个是西太后的御用龙套(善良到毫无存在感的慈安太后);另一个是西太后的专属“吉祥物”(同治皇帝——西太后与奕字辈儿老四唯一的骨肉,如果西太后心情好的话,估计会称从不让她省心的皇帝为宝贝儿子),权当混混脸熟呗~
紫禁城的事儿刚完,仍然身处津门三口通商大臣衙署的曾国藩大人自从昨天发出与歪果仁谈判奏折后就一直处于没完没了的骚扰中。虽然已经不指望得到任何体谅的曾大人没有想到不仅向津门百姓发布的《谕天津市民》告示被百姓们当小广告一样撕了个粉碎;自己与歪果仁谈判内容居然被一帮专业“狗仔队”给泄了底儿掉。。。。。。一时间,曾大人驻地成为了津门士绅百姓们“批斗大汉奸、卖国贼曾国藩”的会场。要不是刘杰那个“爱国主义二货”被投进监狱以及津门提督还算理智,否则下一个被扔到海河里配丰大业作伴的可能就是曾国藩本人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曾国藩苦等将近一天后同时来自于两方面的坏消息:从紫禁城传来的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新任法国领事的谈判回执——法兰西第二帝国对如此谈判结果表示不接受,须继续勒索,哦不,继续谈判到本国皇帝满意为止(很想说一句,可爱的路易·波拿巴是不是被普鲁士重甲骑兵打到神经错乱而说了大实话了吧)!
曾国藩恨不得拥有“一双翅膀”离开这个已经被围到水泄不通的是非之地,飞回保定直隶总督府拿回在赴津之前已经写好的遗书并翻译成为满文、英文,当着众多的反对派大声念出来后一报国恩。而现在的总督大人难受死了,也近乎魔怔了。自言自语与神神叨叨之间,曾国藩的眼神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津门的西南方向,并喃喃地念道:“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年里外觅封侯”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